(学前心理)第十二章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的.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第十三章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个体是把认识的目光对着自己,这时的个体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 自我意识包括了三种形式,即自我认识(狭义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一、学前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 (一)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1.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儿童认识自己,需要经过一个比认识外界事物更为复杂,更为长久的过程。儿童最初不能意识到自己,不能把自己作为主体去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来。几个月的婴儿甚至不能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是属于自己的。 2.认识自己身体各部分 随着认识能力的发展和成人的教育, 1岁左右,婴儿逐渐认识自己身体各个部分。但是, 1岁孩子还不能明确区分自己身体的各种器官和别人身体的器官。例如,当妈妈抱着孩子问他的耳朵在哪里时,孩子用手摸摸自己的耳朵,又立即去摸妈妈的耳朵。 3.认识自己的整体形象 婴儿对自己的面貌和整个形象的认识,也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最初婴儿在镜子里发现自己时,总是把镜中形象作为别的孩子来认识。至于对自己的影子,儿童认识更晚。有报告指出,2岁半到3岁,儿童还难以理解自己的影子,常常指着自己的影子叫“小孩”,追着影子试图用脚去踩。 对自己身体的认识,既是儿童认识自我存在的开始,也是儿童认识物我关系(即物体和自己的关系)的开始。儿童意识到自己对物的“所有权”,似乎是从这里开始的。 4.意识到身体内部状态 对于自己身体内部状态的意识,是到2岁左右才开始发生的,比如会说:“宝宝饿”是最初的表现。 5.名字与身体联系 婴儿很长时间不能把自己的名字和自己的身体相联系。八九个月时,当成人用他的名字问:“××在哪呢?”,孩子能用微笑或动作作出正确的回答。 但直到3岁左右,儿童还倾向于用名字称呼自己,不用代名词“我”,似乎是把自己和自己以外的人或物同等对待。 (二)对自己行动的意识 动作的发展是儿童产生对自己行动的意识的前提条件。 1岁左右,婴儿通过偶然性的动作逐渐能够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并且体会到自己的动作和物体的关系。 培养儿童对自己动作和行动的意识,是发展其自我调节和监督能力的基础。 (三)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 对自己内心活动的意识,比对自己的身体和动作的意识更为困难。因为自己的身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自己的行动也是具体可见的,而内心活动则是看不见的。对内心活动的意识要求较高一些的思维发展水平。 儿童从3岁左右开始,出现对自己内心活动的意识。 比如,儿童开始意识到“愿意”和“应该”的区别。开始懂得什么是“应该的”,“愿意”要服从“应该”。 4岁以后, 开始比较清楚意识到自己的认识活动、语言、情感和行为。他们开始知道怎样去注意、观察、记忆和思维。 但是,学前儿童往往只停留在意识心理活动的结果,而意识不到心理活动的过程。如他能作出判断,却不知道判断是如何作出的。 掌握“我”字是自我意识形成的主要标志。婴儿从知道自己的名字发展到知道“我”,意味着从行动中实际地成为主体,发展到意识到了自己是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的主体。 二、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 自我评价大约在2~3岁开始出现。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与幼儿认知和情感的发展密切相联。其特点如下: 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 幼儿还没有独立的自我评价。他们的自我评价常常依赖于成人对他的评价,特别是在幼儿初期。儿童往往不加考虑地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评价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重复。 幼儿晚期,儿童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幼儿对成人对他的评价逐渐持有批判的态度。如果成人对他的评价不符合他的实际情况,儿童会提出疑问或申辩,甚至表示反感。 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 幼儿往往不从具体事实出发,而从情绪出发进行自我评价。在一个实验里,让幼儿对自己的绘画和泥工作品同别人的作品作比较性评价。当幼儿知道比较的对方是老师的作品时,尽管这些作品比自己的质量差(这是实验者故意设计的),幼儿总是评价自己的作品不如对方。而当幼儿对自己的作品和小朋友的作品相比较时,则总是评价自己的作品比别人的好。这一试验结果充分说明了幼儿自我评价的主观性。 幼儿一般都过高评价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评价逐渐趋向于客观。 3.自我评价受认识水平的限制 幼儿的自我评价受整体思维、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很大,这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幼儿的自我评价一般比较笼统,较多只从某个方面或局部对自己进行评价,以后逐渐向比较具体、细致的方向发展,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 (2)最初往往较多局限于对外部行动的评价,逐渐出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3)从只有评价,没有论据,发展到有论据的评价。 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