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教案1—《祖国统一大业》.doc
PAGE
PAGE5/NUMPAGES5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祁阳四中陈晗
本次说课我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的:说教材、说学情、教法学法、程序设计、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节是高一新教材必修一第23课,讲述的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和实践,港、澳回归,海峡两岸的交流和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既属于重大的历史事件,又属于当今的重大现实问题,涉及到许多时政热点;既属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其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行径的绝好素材,又属于近几年高考历史及综合能力测试的热点。在整个历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港、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理解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海峡两岸的现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感受港澳回归的庄严气氛,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的国家统一意识,并让学生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以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3.重点和难点
⑴教材重点: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所以,“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是重点。
⑵教材难点:
国家统一有利增强中国综合国力和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因此认识“一国两制”理论对祖国完全统一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是本节的难点。
二、说学情
我校是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本人所教的实验班学生整体素质较高,基础知识较扎实;本节知识在初中的历史、政治甚至语文学科中都曾接触过。可以说,这块知识是学生自认为比较熟悉的内容。但可能会受已有知识体系的影响,不愿主动地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更不愿用“一国两制”的理论与现实进行联系,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因而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活化历史思维以及培养学生学史、用史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
以主线整合资源;以情境体验历史;以探究认识规律;以交流升华情感。采用情境教学、问题探究、分组讨论等方法。通过情境的创设、互助合作、探究释疑等来领悟历史,感受现实,以突破重点;通过有梯度并且能够联系现实、学生感兴趣的一系列问题来突破难点。
2、学法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流与合作”,通过回答教师提问、阅读理解、领悟升华自主生成知识,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
四、说程序设计
1、设计思路
⑴设计思想
本课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紧扣当今时政热点,使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本课内容涉及学生熟悉并亲身见证的当代重大历史事件及热点问题,因此可以充分地整合丰富的课程资源,以“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为主线,使各种教学资源能在此主题下有机结合,发挥最优化效果。
本课设计突出重点,优化难点。设计层层递进,能够联系现实,学生感兴趣能够解答的问题。适当穿插师生的互动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生成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
⑵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音视频材料收集等。
学生:相关资料的收集。
2、教学过程
⑴导入新课
胡锦涛主席在今年的国庆60周年讲话中提到:我们将坚定不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继续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这一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而奋斗。
那么,一国两制方针是如何形成的?香港、澳门是怎样回归的?海峡两岸的关系又是如何?祖国统一大业能否实现?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⑵新课探究
探究一:港、澳、台历史问题的由来
引导学生将事先查好的资料进行整理和讨论,分组合作解决各自的问题。
问题:你对港、澳、台有何了解?港、澳、台历史问题的由来是什么?
学生派代表简述,其他同学补充,老师投影归纳展示。
第一组:香港问题。突出三个条约,以及有关的三个地方。
第二组:澳门问题。突出时间最早。
第三组:台湾问题。突出两次回归,两次分裂。
进一步提问:根据刚才的资料想想港、澳、台问题性质是否相同?
讨论回答:不一样,前两个是历史问题,后者是中国内政。
教师过渡性设问:我们清楚了问题的由来,那么用什么方式解决问题呢?港澳是如何回归的?海峡两岸关系历程如何?
学生看书讨论,每组解决一个问题。
第一组:一国两制是如何形成的?其含义是什么?
第二组:港澳回归的历程如何?
第三组:新中国成立以来海峡两岸的关系历程如何?
探究二:一国两制的形成
问题:一国两制是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