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地佛教寺庙建筑规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汉传佛教寺庙布局浅释 ------游览佛教寺院景点小知识 第一部分 前 言 一、佛教概况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由据今天三千多年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乔达摩.悉达多 。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摩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东汉永平十年 (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二、佛教在我国的分化 南传佛教(小乘佛教、 上座部) 显宗(汉传佛教) 佛教 西藏 大乘佛教 密宗 内蒙等 三、汉传佛教寺院的兴起 洛阳白马寺: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1961年,白马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四、中国十大名寺 ?????1、白马寺(河南洛阳); 2、灵隐寺(浙江杭州); 3、少林寺(河南登封); 4、寒山寺(江苏苏州); 5、国清寺 (浙江天台); 6、大明寺(江苏扬州); 7、栖霞寺(江苏南京); 8、东林寺(江西九江); 9、法门寺(山西扶风); 10、南普陀寺(福建厦门) 图1 白马寺(河南洛阳) 图2 灵隐寺(浙江杭州) 图3 少林寺(河南登封) 图4 寒山寺(江苏苏州) 图5 国清寺(浙江天台) 图6 大明寺(江苏扬州) 图7 栖霞寺(江苏南京) 图8 东林寺(江西九江) 图9 法门寺(陕西扶风) 图10 南普陀寺(福建厦门) 第二部分 正 文 一、寺庙的基本布局 一般的汉传佛教寺院多采用如下布局模式:山门——钟鼓楼——前殿(天王殿)——正殿(大雄宝殿)——藏经楼,这是中轴线的顺序,从前殿往里,每一个院落都会有东西配殿,配殿一般有祖师殿、伽蓝殿等;中轴线之外,东边一般为僧众生活区,西边一般为接待区,比较大的寺院还会单独设观音殿、三圣殿、药师佛殿、罗汉堂、阿弥陀佛殿、地藏殿、文殊殿、普贤殿等建筑。 图11 寺庙布局平面图示例 二、中轴线建筑1、山门(三门)山门指寺院正面的楼门。过去的寺院通常为了避开市井尘俗而建于山林之间,故名“山门”。后世造于平地、市井中之寺院,亦泛称山门。一般有三个门,所以又称“三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今之寺院仅有一门的也可称为三门。其常盖成殿堂式,也叫“山门殿”、“三门殿”。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金刚力土是手执金刚杵的护法神,其形象一般都是面貌雄伟,作忿怒相,头戴宝冠,上半身裸体,手执金刚杵,两脚张开。所不同处是左像张口,以金刚杵作打击之势;右像闭口,平托金刚杵,怒目睁视。 图12 山门(三门) 图13 金刚力士 2、钟楼 、鼓楼 钟楼即寺庙中悬挂梵钟的楼宇,通常与鼓楼分居山门内两翼,古制以钟楼建于东边。梵钟悬于钟楼,作为召集大众或早晚报时之用。寺院早晚叩钟一百零八响,寓意众生能脱离一百零八种烦恼,以祈愿受苦众生听闻钟声之后,能够烦恼消。一般来说,钟楼下面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寓意度化众生。 鼓楼是悬挂鼓的建筑物,其位置与钟楼相对望,故自古有‘左钟右鼓’之称。鼓置于鼓楼顶,法会之时,为僧俗集会之报时器具。有高僧大德莅临寺院时,钟鼓齐鸣,以表示尊敬。寺院早晚敲鼓,与钟声相互应和,早上先敲钟,后接鼓,晚上先敲鼓,后接钟,所以称晨钟暮鼓。一般来说,鼓楼下面供奉的文殊菩萨,寓意智慧增长。 图14 钟楼 鼓楼 钟楼 鼓楼 3、前殿(天王殿) 天王殿,又称弥勒殿,是佛教寺院内的第一重大殿,殿内正中供奉着弥勒佛塑像,左右供奉着四大天王塑像,背面供奉韦驮天塑像,因此得名。 图15 天王殿 弥勒佛 弥勒佛名为“阿逸多”,是释迦摩尼佛的弟子,现在看到的大多数的弥勒菩萨形象为一个胖大的和尚,源自浙江奉化在五代时有一和尚常携布袋,教化群众,颇受群众信仰,临终时说了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胜百千亿,时时示时人,世人自不识。”,因此,人们认为布袋和尚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图16 弥勒佛 四大天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