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学理论与实践第一篇 基础概念篇.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创造学理论与实践 * 第一篇 基础概念篇 第1章 创造学导论 ▲创造及相关概念 ▲创造的原动力和意义 ▲创造学概述 ▲创造学的产生与发展 1.1 创造及相关概念 所谓创造,是指人们首创或改进某种思想,理论、方法、技术和产品的活动。 创造的特点 1)创新性 2)普遍性 3)永恒性 4)超前性 5)社会性 6)求异性 7)艰巨性 8)实践性 相关概念 发现:发现是指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和找到的事物或规律。它包含新的科学事实的发现和新的科学规律和理论的发现两类。 发明:发明是指人类运用自然规则研制出新的事物或新的方法。这些事物或方法是过去没有的。它包括新产品的研制和新方法的发明两类。 创新:创新是从英文innovate(动词)或lnnovation(名词)翻译过来的。根据韦代词典所下的定义,创新的涵义为:引新概念,新东西和革新。 1.2 创造的原动力和意义 马斯洛的五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社交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1.3 创造学概述 一、创造学的涵义和性质 涵义:创造学是研究人们在科学、技术、管理、艺术和其他所有领域的创造活动现象,并从中探索出创造的过程、特点、方法等规律性的东西的一门科学。 性质:1.创造学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学科 2.创造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性的学科 3.创造学是一门引领未来的超前性的学科 创造学的研究目的和基本原理 研究目的:创造学的研究目的只有一个,即尽快开发每一个普通人的创造力,提高其创造性,既使得普通人也能够进行创造活动,也使那些创造型人才能不断提高创造活动的质量。 基本原理: 1、两原理说 (1)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即人人都有创造力,因此,都具有开发的创造潜能。 (2)人们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和训练而不断被激发出来,转化为显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 2、三原理说 (1)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属性,人的创造力可以通过教育、学习和训练而激发出来并且可以得到不断提高。 (2)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都是人创造的产物,一切现存的东西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可以通过人的再创造改变得更好,并且可以创造出现实世界还不存在的更加完善的东西。 (3)实现同样的目的,方法是多元的。 创造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创造活动的现象 创造力开发 创造过程 创造性思维 创造技法 创造的个性心理品质 创造条件 创造教育 创造评价 创造学与传统科学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1、与传统科学的关系 创造学与传统科学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 2、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创造学与素质教育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其重要的体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即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1.4 创造学的产生与发展 产生:1、在美国产生 2、诞生原因 1)历代学者不同角度的研究奠定了其理论基础 2)各国国力竞争的本质促进了创造学的研究 3)相继完善和成熟的相关学科为创造学的产生提供了较完备的条件 发展:1、在日本的发展 2、在前苏联的教育简况 3、在我国的发展 1.4 创造学的产生与发展 产生:1、在美国产生 2、诞生原因 1)历代学者不同角度的研究奠定了其理论基础 2)各国国力竞争的本质促进了创造学的研究 3)相继完善和成熟的相关学科为创造学的产生提供了较完备的条件 发展:1、在日本的发展 2、在前苏联的教育简况 3、在我国的发展 第2章 创造的基本要素 u??????创造的主体和客体 u??????创造精神、知识和创造技法 u??????创造环境 2.1 创造主体和客体 主体:是指谁去进行创造。因此,创造主体也称创造者,它一般是指进行创造的国家、团体或个人。 创造主体的基本范围:国家 团体 个人 客体:即指创造对象。创造对象是创造主体的创造行为所涉及的目标,它的具体化就是创造课题。 2.2 创造精神、知识和创造技法 创造精神的涵义和作用 涵义:所谓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唯物主义者常把精神当作和意识同一系列的概念来使用”。①而创造精神也主要是指创造者的创造意识。 创造精神的体现方面: 1、一切向前看 2、永不满足 3、争取高成就 知识 涵义:所谓知识是指:“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它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科学文化知识,也包括许多可能还没有总结,上升为书本知识的宝贵经验,还应包括很多人类创造的基本技能。 作用:1、知识及其经验和技能是进行创造的坚实基础和必要手段 2、进行创造需要驾驭、融汇、超越知识 创造技法 涵义:所谓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