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丝绳芯管状输送带 .pdf
HG/T4224—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 HG/T 4224—2011《钢丝绳芯管状输送带》,与 HG/T 4224—2011 相比,除结构调整和
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更改了范围(见第 1 章,2011 年版的第 1 章);
b)更改了术语和定义,删除了管径的定义,增加了名义管径、实际管径、带厚度的均匀性和搭接
宽度的定义(见第 3 章,2011 年版的第 3 章);
c)更改了规格,增加了450、560、630、800、850五种名义管径规格及对应的实际管径和带宽(见
4.1,2011 年版的 4.1);
d)增加了实际管径、带宽和搭接宽度的关系式(见 4.1.2);
e)更改了订货用标记(见 4.2,2011 年版的 4.2);
f)更改了产品结构(见 5.1、5.2和5.3,2011 年版的 5.1);
g)更改了钢丝绳的配置(见表 3,2011 年版的表 2 和表 3);
h)更改了钢丝绳的接头(见5.5,2011 年版的5.2.2.2);
i)更改了钢丝绳在管带中的位置(见 6.1,2011 年版的 5.3.5 );
j)更改了钢丝绳的粘合强度(见表 4,2011 年版的表 6);
k)增加了厚度极限下偏差及均匀性表(见表 5,2011 年版的 5.3.2 、 5.3.3和 5.3.4);
l)更改了边胶宽度(见 6.4.3,2011 年版的 5.3.7);
m)增加了动态耐臭氧龟裂的要求(见表 7);
n)增加了层间粘合强度表(见表 8,2011 年版的 5.4.2);
o)增加了横向刚度要求(见 6.7);
p)更改了试验方法(见第 8 章,2011 年版的第 6 章);
q)更改了检验规则(见第9章,2011 年版的第 7章);
r)更改了标志、包装、贮存和运输(见第 10 章,2011年版的第 8章);
s)增加了附录 A原理(见附录A.1);
t)更改了附录A横向刚度测试仪(见附录A.2,2011 年版的A.2);
u)更改了附录A试样制备(见附录A.3,2011 年版的A.1);
v)增加了附录A试样平衡环境(见附录A.4);
w)更改了附录A试验步骤(见附录A.5,2011 年版的A.3);
x)更改了附录A试验结果表述(见附录A.6,2011 年版的A.4)。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带轮与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输送带分技术委员会(SAC/TC428/SC1)归口。
本文件的主要起草单位:浙江双箭橡胶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忠德输送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浙江奋飞
橡塑制品有限公司、无锡百年通工业输送有限公司、山东晨光胶带有限公司、青岛百瑞福橡塑有限公司、
青岛环球输送带有限公司、河北九州橡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威普斯橡胶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康迪
泰克工程橡胶有限公司、山东龙立胶带有限公司、三维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橡六输送带有限公
司、保定华月胶带有限公司、中南橡胶集团有限公司、荣成市华诚橡胶有限公司、长治市康维尔输送带
有限公司、青岛科技大学、青岛中化新材料实验室
本文件的主要起草人:沈会民、江建梁、郑士省、屈文德、刘生平、刘伟、李坤辉、杜占虎、高秀
峰、李洪成、孙成才、温寿东、刘在忠、齐小虎、王传贵、由洪林、吴保军、刘莉、孙涛、张杰
本文件于2011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