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陕西师大附中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政治《必修3》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②文化是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③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 ④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A.①②③ B.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
2.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事实说明
A. 文化的实质是精神力量
B.中华民族是一个物质和精神都富有的民族
C.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D. 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3.某些发达国家借助跨国公司,通过向世界各国输出产品、以产品为载体的文化和附加条件的科技等手段,在全球推行“软征服”,以达到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国民价值观的目的。该材料告诉我们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交融的②世界多极化发展充满了矛盾斗争③必须警惕国际交往中的文化霸权主义 ④跨国公司促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河南省继龙门石窟、安阳殷墟之后的第三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的确定,既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能大大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
A.文化与经济相互决定、相互影响 B.文化与经济发展同步前进
C.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D.文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5.《中国好声音》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选秀节目,更是中国电视历史上真正意义的首次制播分离。它与市场化运作结合,打造媒体、营销、资源整合的产业链条,利用微博等社交媒体,让话题、热点、感动、悬念不断,激发企业、媒体、观众、网民的观看欲望。这表明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发展 ③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商品经济和现代传媒的发展能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辛亥革命百年影像展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56张老照片从不同角度记录了100年前发生在“首义之城”武汉的那段革命风云,引起了人们对历史的追思。回答6-7题。
6.上述材料说明
①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②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③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④政治是文化的集中体现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7.“亲,你还在犹豫什么,赶紧下手吧!”这是京东等网上商城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打出的广告语。不仅如此,更多的网络语言在我们生活中正被广泛使用。这说明
①网络语言正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生活②网络语言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③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被动的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图书漂流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洲,读书人将自己读完的书,随意放在公共场所,捡拾这本书的人可取走阅读,读完后再将其放回公共场所,让下一位读者阅读,继续进行图书漂流。图书漂流活动
A. 促进了文化传播与交流 B.超越时空对文化传播的局限
C.有利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D. 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9.文化交流与融合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下列选项能体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是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②独弦不成音,独木不成林③孤芳独美,不如集众芳以为美④己所欲,尽施于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生活中一系列的XX控,折射出控已成为一种生活状态。控字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