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碳汇项目评价指南编制说明》.docx
附件1
林业碳汇项目质量评价指南编制说明
中国绿色碳会基金会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
工作简况
任务来源
本标准的编制来源于中国林学会2024年8月立项的“高质量林业碳汇项目评价标准”的编制任务。
文件起草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四川山水绿碳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省林业和草原调查规划院、北京柏儒中和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天德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工作过程
成立标准编制组
在确定《指南》编写任务后,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联合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成立了标准起草组,并就标准编写的各项任务进行了分解部署。
文献调研
2023年8月~9月,搜集国内外与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相关的国际规则、标准、指南、论著以及官方文件等资料,了解在我国开展林业碳汇项目工作的实际案例及编制《指南》的必要性,并初步确定拟编标准的内容。
跟踪访谈
通过对林业碳汇项目管理者、开发者以及国内具有CDM、VCS、CCER等项目审定和核证资格的审定与核证机构的访谈,在对我国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及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拟编制标准的内容。
编制标准草案
2023年10月~2024年6月,起草组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了《指南》的编撰思路和大体框架,并确定了《指南》的主要评估指标和技术内容,在双方的共同协作下完成了《指南》草案的编撰。
标准征求意见阶段
标准编制组通过信息人访谈、邮件、传真等方式,征求相关专家、管理人员意见,共收集54条修改意见,最终接受意见38条,未接受意见13条,部分接受意见3条,并对《指南》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完成了《林业碳汇项目质量评价指南(送审稿)》。
标准评审阶段
标准起草组在对征求意见过程中反馈的意见进行汇总处理,进行修改完善后形成送审稿,并提交送审。2024年10月9日中国林学会组织专家在中国林科院情报楼514会议室召开团体标准《林业碳汇项目质量评价指南》专家审查会。审查专家对标准的编制过程、文本进行了逐条审查,并形成了评审意见。审查专家一致建议标准起草组按照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后形成标准报批稿,按程序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标准编制原则、主要内容及编制依据
编制原则
(1)避免冲突的原则
文件中的各项工作、程序和要求不与国家已发布的标准相冲突。
(2)可操作性原则
文件中各项指标的评价内容和方法尽可能简单、实用,并具有可操作性。
(3)科学、规范原则
文件中各项评价指标的选取遵循自然规律,充分体现评价工作的规范、客观和公正。
(4)整体性原则
评价内容涵盖了项目管理的成效、应对气候变化的效益以及对当地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等方面,确保项目的实施不破坏环境完整性,在达到减缓气候变化目的的同时,有利于项目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标准主要内容及编制依据
本文件确定了《指南》的适用范围,规定了评价林业碳汇项目的原则指标、标准及方法等内容。本文件由七个章节组成。
(1)范围
编制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评价在中国实施的林业碳汇项目质量,因此,将适用范围确定为:在中国境内实施的林业碳汇项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除了已发布的林业行业标准《全国森林火险区划等级》(LY/T1063)、《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LY/T1681),本标准的编制的其他内容仅仅是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标准的思路和方法,没有直接引用其内容。
(3)术语和定义
为了便于标准使用者的理解,根据起草标准选择术语的原则,本标准选取
了在标准文本中涉及,国家标准已有和林业行业标准已有规定的术语但未能完全涵盖在本标准中的内涵的术语进行了规定。选取的术语为“林业碳汇项目”,即在林业碳汇项目质量评价过程中用到的术语和定义。
(4)评价原则
由于开展林业碳汇项目质量评价工作的目的是对已/拟获得相关减排机制等登记注册的林业碳汇项目的管理有效性、气候效益显著性以及对项目地附近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进行评估,确保可以对林业碳汇项目的设计和实施的影响和结果进行等级区分。因此,本标准提出了林业碳汇项目质量的评价应该遵循:评价过程独立于被评价项目,避免利益冲突和偏移;评价结果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评价方法应科学、合理和准确;评价方应对评价过程中获取的信息和数据进行保密。
(5)评价指标
由于项目管理工作是林业碳汇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关乎林业碳汇项目的事前准备与事后应对,更涉及到作为项目业主的企业的整体战略的执行与推动。只有通过科学规划、有效执行和持续监控的项目管理,才能为开发林业碳汇项目的企业以及购买碳信用的企业带来预期的效益,因此,本标准将“项目管理成效评估”列为林业碳汇项目质量评价的首要内容,并根据项目管理效率的组成要素、林业碳汇项目实施流程及所产生碳信用的特点,将其评价指标确定为“项目管理的有效性”、“项目碳信用管理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