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docx
毕业设计(论文)
PAGE
1-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
题目:
内部控制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学号:
姓名:
学院:
专业:
指导教师:
起止日期:
内部控制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摘要:内部控制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对于企业风险管理、提高经营效率和合规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的综述,分析了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应用领域。首先,回顾了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内部审计理论到现代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其次,总结了内部控制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案例研究。接着,分析了内部控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内部控制框架、内部控制评价和内部控制审计。最后,探讨了内部控制在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应用。本文的研究对于完善内部控制理论、推动内部控制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面临着日益复杂的风险和挑战。内部控制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已经成为企业提高风险管理、提高经营效率和合规性的关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日益深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然而,由于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的复杂性,内部控制研究仍存在诸多争议和挑战。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外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的综述,梳理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脉络,总结内部控制研究的主要方法,分析内部控制研究的主要内容,并探讨内部控制在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应用,以期为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
1.1内部审计理论的发展
(1)内部审计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时期。当时的内部审计主要是通过监督财务记录和财产的保管来确保资源的合理使用。随着商业活动的日益复杂,内部审计的职能逐渐扩展,不仅包括财务审计,还涵盖了运营审计和管理审计等方面。在20世纪初期,内部审计的理论体系开始逐步形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内部审计的“三段论”模型。这一模型强调内部审计的目的是通过提供合理保证,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2)20世纪中叶,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营环境的复杂化,内部审计的职能进一步扩展,其理论框架也更加完善。在这一时期,内部审计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内部审计的目标从单纯的财务报告真实性转向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其次,内部审计的方法从传统的抽样检查转向了以风险为基础的审计;再次,内部审计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也得到了改进,形成了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内部审计的技术手段也得到了更新,如数据分析、信息系统审计等。
(3)进入21世纪,内部审计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理论的融合,强调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二是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互动,推动内部审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三是内部审计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提高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此外,随着全球化和跨国经营的兴起,内部审计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日益频繁,促进了内部审计理论的国际化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内部审计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为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2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
(1)全面风险管理(EnterpriseRiskManagement,简称ERM)理论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企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传统的风险管理方法已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据美国风险管理协会(TheRiskManagementAssociation,简称RMA)的调查显示,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企业对全面风险管理的关注度显著提升。例如,通用电气(GeneralElectric,简称GE)在金融危机期间,通过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策略,成功降低了风险敞口,避免了巨额损失。
(2)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风险识别和评估为核心,强调对潜在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以预防风险的发生。例如,英国石油公司(BP)在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中,由于未能充分识别和评估风险,导致严重的环境和社会影响。第二阶段,以风险控制和缓解为重点,强调通过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措施来降低风险。据国际内部控制协会(COSO)的研究,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降低企业风险发生的概率。第三阶段,以风险整合和战略管理为方向,强调将风险管理纳入企业战略规划,实现风险与机遇的平衡。
(3)随着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学者和企业纷纷探索和实践。例如,我国某大型金融集团在2015年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战略,通过整合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控制能力、提升风险管理意识,实现了风险与机遇的平衡。据该集团年报显示,2016年其风险资产占比同比下降10%,风险收益率提升5%。此外,全球风险管理标准委员会(GlobalRi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