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格产品召回及处理制度.docx
?一、总则
1.目的
为了加强公司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及时、有效地召回存在安全隐患的不合格产品,保障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和健康,维护公司的品牌形象和市场信誉,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生产、销售的各类产品,包括但不限于[列举主要产品类别]。
3.职责分工
-质量控制部门
-负责对产品进行检验检测,及时发现不合格产品,并确定不合格产品的类别、批次、数量及流向。
-组织对不合格产品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和预防建议。
-协助制定不合格产品召回计划,并监督召回计划的实施。
-生产部门
-根据召回计划,负责组织不合格产品的召回工作,包括产品的回收、运输、储存等环节。
-对召回的不合格产品进行隔离、标识,防止其再次流入市场。
-配合质量控制部门对不合格产品产生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实施整改措施。
-销售部门
-负责提供不合格产品的销售信息,包括销售时间、地点、客户等。
-按照召回计划,及时通知相关客户,协助开展不合格产品召回工作。
-负责收集客户对不合格产品召回的反馈意见。
-法务部门
-参与不合格产品召回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和解读,为召回工作提供法律支持。
-审核召回公告、通知等相关文件,确保其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处理不合格产品召回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法律纠纷。
-其他相关部门
根据各自职责,配合做好不合格产品召回及处理的相关工作。
二、不合格产品的识别与判定
1.不合格产品的定义
本制度所称不合格产品,是指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产品标准、合同约定或公司内部质量要求的产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
-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对消费者人身安全和健康造成损害。
-产品质量不符合相关标准规定的性能、规格、外观等要求。
-产品包装标识不符合法律法规或标准要求,可能误导消费者。
-因其他原因被判定为不合格的产品。
2.不合格产品的识别途径
-产品检验检测
-公司按照规定的检验检测流程和标准,对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进行检验检测,发现不符合要求的产品。
-定期对产品进行质量抽检,通过抽样检验的方式发现潜在的不合格产品。
-客户反馈
-客户通过电话、邮件、信函、上门投诉等方式反馈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或使用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
-销售部门对客户反馈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及时传递给质量控制部门。
-市场监督检查
-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等组织开展的市场监督检查、质量抽检等活动中,发现公司产品存在不合格情况。
-媒体报道、消费者投诉热点等信息提示,可能存在不合格产品风险。
-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
-通过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过程审核、产品审核等活动,发现产品质量不符合要求或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存在问题,可能导致不合格产品产生。
-管理评审中对产品质量状况、客户反馈、市场动态等进行分析,识别潜在的不合格产品风险。
3.不合格产品的判定依据
-国家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及相关产品质量法规要求。
-公司制定的产品标准、企业标准、技术规范、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内部质量文件。
-产品的设计图纸、工艺文件、检验规程等技术文件。
-产品销售合同、订单等约定的质量条款。
4.不合格产品的分级
根据不合格产品对消费者人身安全和健康的危害程度、不符合标准的严重程度等因素,将不合格产品分为以下三级:
-A级不合格
-产品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可能导致消费者人身伤亡、重大财产损失或其他严重后果。
-产品质量严重不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如主要性能指标不达标、关键零部件损坏等,严重影响产品正常使用。
-B级不合格
-产品存在一般安全隐患,可能对消费者人身安全和健康造成一定损害,但危害程度相对较轻。
-产品质量部分不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如次要性能指标不达标、外观存在较明显缺陷等,对产品使用性能有一定影响。
-C级不合格
-产品存在轻微安全隐患,对消费者人身安全和健康的危害极小。
-产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