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 调制与解调实验报告.docx
第
第4页,共4页
第1页,共4页
新乡学院实验报告
实验结
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1.实验中出现过的问题或错误、原因分析示波器没有正确显示波形,原因分析:未正确连接线路。
2.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问题
1.按实验步骤规范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实验现象。
2.使用实验箱的正确工作模式。
3.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对实验自我评价
通过本次实验,了解了AM调制器的组成,掌握了解调器的原理。本实验将枯燥的理论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实际操作效果,通过对本次实验的设计、实现、观察和分析,增强了我对课程中抽象理论的认识和理解,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励了我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评阅
1.学生实验动手能力(20分):
□优秀(20~18) □较好(17~15) □合格(14~12) □不合格(11~0)2.实验报告内容(共60分)(1)实验目的、材料、原理、内容及步骤记录(20分):
□正确、清晰、重点突出(20~18) □较正确、较清晰(17~15)
□有少数错误(14~12) □有较多错误(11~0)(2)实验数据(现象)及结果记录、处理(20分):
□清晰、正确(20~18) □较清晰、较正确(17~15) □合格(14~12) □不合格(11~0)(3)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20分):
□结果详实、结论清晰、讨论合理(20~18) □结果正确、讨论适当(17~15)
□合格(14~12) □不合格(11~0)
3.学生遵循实验室规定及实验要求程度(20分):
□好(20~18) □较好(17~15) □合格(14~12) □不合格(11~0)4.其它意见:
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课程名称
信号与系统实验
成 绩
实验名称
AM调制与解调
专 业
年级/班级
学 号
实验地点
实验日期
姓 名
实验类型
□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
指导教师
实验目的
1、掌握AM调制器的组成;
2、掌握非相干AM(检波)解调器的原理;
3、掌握相干AM(同步)解调器的原理;
实验仪器及耗材
1、 ZH7004实验箱 一台;
2、 20MHz示波器 一台;
实验原理
在通信过程中,一般一个用户只占据某一特定的频点与带宽,将信号的频谱搬移到载频f0上,
这一过程称之为调制,最简单的调制方式有AM调制。如果一输入信号为S(t),载频信号为x(t),则AM调制输出信号为:
y(t)??a??s(t)??x(t)??x(t)??[1??a??s(t)]??x(t)
在接收端从AM已调信号中恢复出原始信号S(t)的过程称之为解调。对AM常用的解调方式有:非相干解调(检波)与相干解调(同步解调)。
AM的非相干解调是将AM信号通过一检波二极管,再经过一低通滤波器即可获取原始的模拟信号S(t)。AM的非相干解调不需要本地载波,此方法常用于民用通信设备中,可大大降低接收机的成本,提高整机通信的可靠性。
AM的同步解调是将接收的AM信号与本地相干载波(同步载波)相乘,经低通滤波器获得原始的模拟信号S(t)。同步解调需要在接收端产生与发送端频率相同的本地载波,该方法可提高解调器的性能(即提高接收机的灵敏度),但这也将使接收机复杂化。
第
第2页,共4页
第3页,共4页
实验
实验内容及步骤
1、载波信号的产生:通过按键使ZH7004的信号发生器处于模式1,在该模式下
在正弦信号16KHz、32KHZ输出端产生相应的信号输出,同时在信号A组产生
1KHz信号,在信号B组产生125Hz信号输出。
2、AM调制波形的产生:y(t)??s(t)??x(t)
(1)将16KHz的正弦信号作为AM的发送载波,通过短路线将16KHz正弦信号输出端与相乘器1的X输入端相连。
(2)通过短路线将“信号A组”输出1KHz的正弦信号与乘法器1的信号输入端S
相连。
(3)在乘法器的输出端得到一抑制载波的AM调制信号。
(4)将抑制载波的AM调制信号与16KHz的正弦信号通过基本运算单元相加输出(请自已将电路连接好,注意如何得到合适幅度的载波信号?),得到一AM调制信号;
3、AM的检波:
(1)用短路线将上步实验所获得的AM调制信号送入检波器的输入端X,则在检波器的输出端可得到解调信号。用示波器观察该解调信号。
(2)为了进行一步改善解调信号的质量,用短路线将解调之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