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双减”背景下数学作业设计的探讨与思考.docx

发布:2021-11-07约4.67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双减”背景下数学作业设计的探讨与思考 依据“双减”政策要求布置适量的作业,避免“题海战术”。这 就要求教师应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精心选择一些好的习题,创新作业 的内容与形式,巩固所学新知。设计作业时,应设计难易有别、层次 不同、形式多样的弹性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这样,使优等生吃得 饱、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作业的形式多样 数学作业应形式多样,具有童真童趣、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让 学生“愿做”、“爱做”、“乐做”,成为学习的主人。 “说”的作业。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小学生都有一颗想要表 达的意愿,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引导学生将思维过程语言化。通过 “说”让作业多样化,每天给学生布置一道将今天收获的学习知识点 “说”给爸爸妈妈听的家庭作业。借此机会,不仅让学生再一次巩固 了新知识,也给家长提供了绝好亲子机会,让家长可以明确的了解孩 子的学习状况。 “玩”的作业。贪玩好耍是儿童的天性,若将“学习”放在 “玩耍”的对立面,学生就会对学习抵触,更不用说喜欢上学习。为 此,教师要设计学生“玩”的作业,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完成。例 如,在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之后,可布置“速算24点”玩的作 业,训练学生口算能力与计算技巧。准备若干副纸牌,只保留四种花 色的1-10,共40张,学生以4人为一小组进行游戏,每人分得同样 多的纸牌,每人同时任意出一张牌,当四张纸牌同时呈现时,这时学 生要灵活运用加、减、乘、除等运算法则把牌面上的数算成24,每 张牌必须用且只能用一次,符号可以多次使用,由反应的速度和计算 的正确决定输赢,输者要将四张牌收回,最后谁手上的牌先完,谁就 是最后的获胜者。这样,让学生在玩耍巩固所学知识。 “问”的作业。俗话说“因疑而问,因问而悟。”学生会质 疑,说明他有真正地去思考,正如人们所说的,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 更重要。而作为教师不仅需要在课堂引导学生提问,还需要培养学生 在课外碰到问题后经过思考,并提出问题。每节数学课可布置学生进 行质疑,提出一两个问题,与同学、与家长、与老师进行探讨,让学 生渐渐养成一种“想问”“敢问”“乐问”的习惯,体验到“问”的 乐趣。 “用”的作业。学以致用,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来,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最有效途 径。例如,在教学“利率” 一课之后,让学生应用所学的“利率”知 识去解决实际银行存款的问题,即:“小玲的奶奶有一万元钱准备存 入银行,银行给出三种不同的‘利率,第一种是整存整取3年,年 利率是3.35%;第二种是买3年期国债,年利率是4.00%;第三种是 买银行1年期理财产品,年收益率4.50%,每年到期连本带息继续购 买下一年理财新产品”。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利率”知识,计算出哪 种方式是具有最高收入的?这样的作业会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知识 可以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效益, 可以让学生事半功倍的掌握知识点。 二、作业的内容丰富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内容丰富的作 业,激发学生练习热情。 .趣味性。小学生天性爱玩,喜欢有趣的东西。如果教师能设计 一些有趣的作业,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生必然积极参与,进入 最佳的学习状态。根据这一学情,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充满童趣的作业,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乐学者。例如,在教学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一课之后,教师可以设计闯关游戏的作业, 将小数加、减法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设计成闯关内容,学生只要闯关 成功,就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学生学习的热情就会高涨。游戏中, 既能帮助学生巩固了数学知识,又能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不过 教师不要只注重作业内容的有趣性,而忽视了作业是为了巩固学生学 过的知识这一目标。 .层次性。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智力因素和生活实践都有一定的 差别,学习程度不一。为此,在设计作业时,要设计难易有别、层次 不同、形式多样的弹性作业,教师设计A、B、C三类作业,学生自主 选择,让优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 要。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 一课之后,教师就可以设 计分层作业。对于学困生可以这样设计:学校长方形花坛长25米, 宽15米,请你帮忙算出它的面积?对于中等生可以这样设计作业: 公园正方形花坛的周长48米,你能帮忙算出它的面积吗?对于优等 生可以这样设计作业:用一条绳子围成一个长12米,宽4米的长方 形,如果用同一条绳子围成一个正方形,你知道正方形的面积吗?这 样设计的作业避免了传统数学作业的一刀切,充分体现了 “不同的人 要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实践性。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 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实践来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