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数学作业设计的探讨与思考.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双减”背景下数学作业设计的探讨与思考
依据“双减”政策要求布置适量的作业,避免“题海战术”。这就要求教师应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精心选择一些好的习题,创新作业的内容与形式,巩固所学新知。设计作业时,应设计难易有别、层次不同、形式多样的弹性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这样,使优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作业的形式多样
数学作业应形式多样,具有童真童趣、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让学生“愿做”、“爱做”、“乐做”,成为学习的主人。
“说”的作业。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小学生都有一颗想要表达的意愿,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引导学生将思维过程语言化。通过“说”让作业多样化,每天给学生布置一道将今天收获的学习知识点“说”给爸爸妈妈听的家庭作业。借此机会,不仅让学生再一次巩固了新知识,也给家长提供了绝好亲子机会,让家长可以明确的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
“玩”的作业。贪玩好耍是儿童的天性,若将“学习”放在“玩耍”的对立面,学生就会对学习抵触,更不用说喜欢上学习。为此,教师要设计学生“玩”的作业,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完成。例如,在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之后,可布置“速算24点”玩的作业,训练学生口算能力与计算技巧。准备若干副纸牌,只保留四种花色的1-10,共40张,学生以4人为一小组进行游戏,每人分得同样多的纸牌,每人同时任意出一张牌,当四张纸牌同时呈现时,这时学生要灵活运用加、减、乘、除等运算法则把牌面上的数算成24,每张牌必须用且只能用一次,符号可以多次使用,由反应的速度和计算的正确决定输赢,输者要将四张牌收回,最后谁手上的牌先完,谁就是最后的获胜者。这样,让学生在玩耍巩固所学知识。
“问”的作业。俗话说“因疑而问,因问而悟。”学生会质疑,说明他有真正地去思考,正如人们所说的,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而作为教师不仅需要在课堂引导学生提问,还需要培养学生在课外碰到问题后经过思考,并提出问题。每节数学课可布置学生进行质疑,提出一两个问题,与同学、与家长、与老师进行探讨,让学生渐渐养成一种“想问”“敢问”“乐问”的习惯,体验到“问”的乐趣。
“用”的作业。学以致用,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来,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利率” 一课之后,让学生应用所学的“利率”知识去解决实际银行存款的问题,即:“小玲的奶奶有一万元钱准备存入银行,银行给出三种不同的‘利率,第一种是整存整取3年,年利率是3.35%;第二种是买3年期国债,年利率是4.00%;第三种是买银行1年期理财产品,年收益率4.50%,每年到期连本带息继续购买下一年理财新产品”。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利率”知识,计算出哪种方式是具有最高收入的?这样的作业会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知识可以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效益,可以让学生事半功倍的掌握知识点。
二、作业的内容丰富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内容丰富的作业,激发学生练习热情。
.趣味性。小学生天性爱玩,喜欢有趣的东西。如果教师能设计一些有趣的作业,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生必然积极参与,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根据这一学情,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充满童趣的作业,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乐学者。例如,在教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一课之后,教师可以设计闯关游戏的作业,将小数加、减法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设计成闯关内容,学生只要闯关成功,就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学生学习的热情就会高涨。游戏中,既能帮助学生巩固了数学知识,又能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不过教师不要只注重作业内容的有趣性,而忽视了作业是为了巩固学生学过的知识这一目标。
.层次性。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智力因素和生活实践都有一定的差别,学习程度不一。为此,在设计作业时,要设计难易有别、层次不同、形式多样的弹性作业,教师设计A、B、C三类作业,学生自主选择,让优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 一课之后,教师就可以设计分层作业。对于学困生可以这样设计:学校长方形花坛长25米,宽15米,请你帮忙算出它的面积?对于中等生可以这样设计作业:公园正方形花坛的周长48米,你能帮忙算出它的面积吗?对于优等生可以这样设计作业:用一条绳子围成一个长12米,宽4米的长方形,如果用同一条绳子围成一个正方形,你知道正方形的面积吗?这样设计的作业避免了传统数学作业的一刀切,充分体现了 “不同的人要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实践性。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实践来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