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2016.docx

发布:2025-03-23约2.2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2016

?一、引言

医疗机构环境表面的清洁与消毒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良好的环境清洁与消毒能够有效减少病原体的传播,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2016》旨在为医疗机构提供科学、规范的环境清洁与消毒指导,确保医疗环境的卫生质量。

二、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三、术语和定义

1.清洁: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

2.消毒: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3.高度危险性物品: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

4.中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

5.低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

四、环境清洁与消毒原则

1.先清洁,后消毒:按照规定的清洁程序进行清洁,再根据不同区域和物品的风险程度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

2.标准预防: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视为具有传染性,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防止病原体传播。

3.风险评估:根据环境表面的污染程度、患者的病情等因素进行风险评估,确定清洁与消毒的频率和方法。

4.分区管理:将医疗机构的环境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采取不同的清洁与消毒措施。

五、清洁与消毒方法

1.湿式清洁:采用湿拖把、湿布等进行清洁,避免扬尘。

2.清洁剂选择:根据不同的清洁对象和污染程度选择合适的清洁剂。

3.消毒方法

-物理消毒:如热力消毒、紫外线消毒等。

-化学消毒: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剂,按照规定的浓度、时间进行消毒。

4.特殊感染患者环境的清洁与消毒:对于感染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的患者,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特殊的清洁与消毒处理。

六、不同区域的清洁与消毒要求

1.诊疗区域

-门诊候诊区、诊室:每天进行清洁消毒,地面、物体表面等应保持清洁。

-病房:每天至少进行一次湿式清洁,定期更换床单、被罩等。

-手术室、产房、重症监护病房等: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要求进行清洁与消毒,手术器械等应进行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2.公共区域

-走廊、电梯:每天进行清洁消毒,定期擦拭扶手等。

-卫生间:每天定时清洁消毒,保持空气流通,无异味。

3.污染区域

-感染性疾病科、传染病房:按照传染病防控要求进行严格的清洁与消毒,患者出院或转院后应进行终末消毒。

七、清洁与消毒频率

1.高频接触表面:如门把手、水龙头等,应每天进行清洁消毒。

2.中频接触表面:如床头柜、诊疗桌椅等,每周至少进行2-3次清洁消毒。

3.低频接触表面:如墙面、天花板等,每月进行1-2次清洁。

八、清洁与消毒人员要求

1.培训:清洁与消毒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掌握清洁与消毒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个人防护:根据不同的清洁与消毒操作,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如工作服、口罩、手套等。

九、清洁与消毒效果监测

1.日常监测:对清洁与消毒后的环境表面进行定期的肉眼观察,检查是否清洁、无污垢。

2.定期采样监测:按照规定的方法和频率采集环境表面样本,进行微生物检测,评估消毒效果。

3.结果分析与改进: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如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清洁与消毒措施,持续改进环境清洁与消毒质量。

十、清洁与消毒工作的监督与管理

1.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确保清洁与消毒工作的有效落实。

2.加强对清洁与消毒工作的监督检查:定期对清洁与消毒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3.对违反本规范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确保医疗机构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符合规范要求。

十一、注意事项

1.消毒剂的正确使用:严格按照消毒剂的说明书进行配制和使用,注意有效期和浓度监测。

2.防止交叉感染:清洁工具应分区使用,避免不同区域之间的交叉污染。

3.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穿戴与脱卸:防止在清洁与消毒过程中发生职业暴露。

十二、结论

《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2016》为医疗机构的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指导。医疗机构应严格按照本规范要求,加强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保障医疗环境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