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筑的历史及哥特风》.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哥特式建筑历史摘要:
1.“哥特”一词的由来
2. 哥特式建筑在法国的历史与发展
关键词:哥特式 尖顶
关于“othic”这个词的出处,最早来源于欧洲早期的一个西歌特的部族,这个以破坏和掠夺为乐的部族以无知和缺少艺术品位而著称。中世纪,一种以尖顶大教堂为最显著特色的建筑风格大行其道,及所谓的“歌特式”建筑虽然圣德尼修道院地处於乡间,但却影响了城市的教堂建筑。从十一世纪初开始,城市开始繁荣,主教跃升到重要的地位,雄伟的天主教堂遂成为艺术的精华。而哥德式建筑自圣德尼修道院之後,更是发展了尖顶肋骨交错拱顶〔pointed cross rib vault〕的技术,规模与气势越来越大。首先运用了带来的自由发挥空间。在仿罗马式的半圆拱当中,距离中心点的高度和宽度是相等的。不过尖拱因为有几种不同的曲率,即使宽度不同,仍能维持原本的高度,因此拱廊可以有几根柱子靠得近,而拱顶仍然等高。此外,高和宽都不一样的柱子与高和宽都不同的拱顶成直角相接,这样低矮的侧廊就能连接较高的翼殿,翼殿再连接更高更宽的中殿。
但这座教堂最大的在于它的轻盈与明亮,这与其窗户设计有直接的关系。在此窗户不是只在墙上开一个洞而已,它占了整面墙的面积,并且延绵四周,成为透明的建筑。而装饰窗户的彩色玻璃,设计美观,阳光从外面泻进,透过五彩缤纷的色彩,制造出圣洁的气氛。夏特大教堂是早期法国哥特式建筑的典范。两座塔楼兴建的时间相隔几百年,简单的八角形南尖搭建于13世纪初,较精致的北尖塔兴建于1507年左右;值得注意的是两座塔楼本来就要建得不一样的。然而夏特大教堂不只是塔楼具有哥特式的标准风格。 独特的角锥形中殿两边各有两条高度递减的侧廊,但大教堂里面完全没有墙壁阻隔;圣路易(St Louis)在巴黎盖的荆冠礼拜堂(Chapel of the Holy Thorn)通常称为圣礼拜堂,教堂里厚重的墙壁几乎完全改为彩绘玻璃。支撑玻璃的石造直棂非常细长,在彩绘玻璃的炫目光彩下几乎看不出来。这位1242年的建筑师其实把苏杰的范例发挥到极致。苏杰把圣德尼教堂诗歌坛后面的环形殿上层以玻璃包围,这位建筑师加以延伸,让整间礼拜堂从上到下都镶满玻璃,使这栋建筑物像切割宝石雕出来的圣物箱一样闪闪发光。(荆冠礼拜堂)夏特大教堂内部中殿拱廊三叶拱廊通道和高窗在建筑结构上,夏特大教堂是典型的3层楼设计,在中殿的两侧各有一条连拱廊,即一排拱圈,由墩柱支撑;中层的连拱廊通常很低矮,经常还有一条绕行教堂内侧的走道,称为三叶拱廊或厢廊;上层镶满玻璃的连拱廊,或称为高窗。图中显示两个重要光源,一是从侧廊透过中殿拱廊渗透进来,二是从高窗照进来。三叶拱廊在侧廊屋顶空间内侧,和室外完全隔绝。韦尔斯大教堂,西向正面,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长137米,宽46米,横翼凸出甚少,东端环殿成放射形布置七个小礼拜室。中厅宽 15米,拱顶高达43米,中厅的拱间平面为长方形,每间用一个交叉拱顶,与侧厅拱顶对应。柱子不再是圆形,4根细柱附在一根圆柱上,形成束柱。细柱与上边的券肋气势相连,增强向上的动势。教堂内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几乎看不到墙面。教堂外部雕饰精美,富丽堂皇。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标志。法国盛期的著名教堂还有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它们与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
??? 百年战争发生后,法国在14世纪几乎没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筑复苏,已经到了火焰纹时期,这种风格因宙棂形如火焰得名。建筑装饰趋于“流动”、复杂。束柱往往没有柱头,许多细柱从地面直达拱顶,成为肋架。拱顶上出现了装饰肋,肋架变成星形或其他复杂形式。当时,很少建造大型教堂。这种风格多出现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