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6G101与11G101的不同之处解析.pdf

发布:2019-06-04约4.96千字共1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解析 16G101 与 11G101 的不同之处 一、制图规则部分 1. 取消了原101-1图集中的总说明第2条的平法系列图集包括的内容。 2. 增加了第 3 条中的设计依据的规范: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调整 了 2 本规范依据的版本,新增了当依据的标准进行修订或者有新的标准出版实施时,图集与 规范标准不符的内容、限制或淘汰的技术产品,视为无效。 3. 总说明第5条调整了图集的适用范围。取消了原 11G101-1 图集中的非抗震设计。 4. 第1.0.2条图集制图规则适用范围取消了楼板部分也适用于砌体结构这句话。 5. 第1.0.9条,取消了第3款非抗震设计部分的要求;调整了第5款中可选用图集构造 做法的例子所在图集的页数。在第 5 款的选用构造新增了非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构造边缘构 件是否设置外圈封闭箍筋,取消了非框架梁部分的内容。第 8 款增加了嵌固部位不在地下室 顶板仍需考虑上部结构实际存在嵌固作用的内容。 6. 增加了柱平法施工图中2.1.4条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注写内容。 7. 表2.2.2柱编号中原来的框支柱变成了转换柱。 8. 表 3.2.2-2 墙梁编号中增加了连梁(跨高比不小于 5)这一类型。增加的注 2 中,当 这种类型的连梁按框架梁设计时,代号为 LLK。 9. 第3.2.3条中设计施工时应注意的事项增加了两条内容。 10. 第3.2.4条增加了第8款跨高比小于5的连梁注写方式。 11. 第 3.3.2 条第 1 款的注写部分内容中,删去了后半部分关于非阴影区部分拉结筋以 及设计施工时的注意事项这部分内容。第3款中增加了跨高比小于5的连梁注写方式。 12. 第3.4.2条圆形洞口的加强钢筋的构造做法的要求做了调整,并增加了一个例子。 13. 增加了第3.6.3条内容。 14. 表 4.2.2 梁编号中增加了楼层框架扁梁和托柱转换梁两种梁类 15. 增加了4.2.5和2.2.6条有关框架扁梁和框架扁梁节点核心区附加钢筋的注写方式。 16. 增加了第4.3.4条关于框架扁梁的截面注写方式的内容。 17. 第4.4.3条、4.5.2条、4.6.2条对规范的版本做了调整。 18. 第4.6.1条在两种连接构造的后面增加了代号标注。 19. 删除了原图集中的第4.6.7条关于托墙框支梁的内容。 20. 第5.2.2条设计与施工注意事项中新增了梁板式转换层楼板和悬挑板下部钢筋的锚 固长度。 21. 第5.4.1条和第54.3条属于新增条款。 22. 第6.5.1条、第6.5.2条和第6.5.4条为新增条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