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护理常规.ppt
脑梗死
•定义:脑梗死(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部
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
缺血性坏死和软化。
•原因:供应脑部血液的颅内或颅外动脉发生闭塞,
侧支循环供血尚未形成。
•分类(1)脑血栓形成
(2)脑栓塞
(3)腔隙性梗死
脑血栓形成
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腔逐渐狭窄乃至完全闭塞
所引起的疾病。根据血管闭塞的部位和范围不一样,症状
亦不一样。
多发生在50-60岁以上的动脉硬化者,多伴有高血压、冠心
病、糖尿病。男性稍多于女性。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发
病时意识清醒,少数病人有不一样程度的意识障碍。
初期可有肢体麻木、无力、头晕、头痛等体现,2-3日内可
出现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意识障碍等状况,严重
者导致死亡。
脑血栓形成是中风发病率最高的,占所有中风病例的半
数以上。
脑栓塞
多种栓子延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引起急性血流中断而出
现对应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
什么是“栓子”呢?有血凝块、脂肪、空气、心脏瓣膜上
的赘生物等。栓子来源可分为心源性、非心源性、来源不
明性三大类。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风湿性心脏病引起者以中青年多见。
安静与活动均可发病,以活动中发病多见。起病急骤。数
秒或很短时间内症状发展至高峰。
症状和脑血栓形成相似,常见局限性抽搐、偏瘫、偏盲、
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意识障碍常较轻且很快恢复。
严重者可致昏迷、死亡。
腔隙性梗死
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梗化的基础
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
病变。
其病变范围一般为2-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为多见。
临床上患者多无明显症状,约有3/4的患者无病灶性神经损
害症状,或仅有轻微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轻度头
痛头昏、眩晕、反应迟钝等症状。
多发性的腔隙性脑梗塞,可影响脑功能,导致智力进行
性衰退,最终导致脑血管性痴呆。
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和体征持续超过24h,
但在1-3周内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也许与未导致不
可逆神经细胞损害,侧支循环迅速建立等有关。
脑完全型:起病6h内病情达高峰,为完全性偏瘫,
梗病情重,甚至昏迷多见于血栓-栓塞(颈动脉粥样
死硬化的斑块脱落引起的栓塞)。
临
床进展性:局灶性脑缺血症状逐渐进展,可持续至
分6h至数日。症状随梗死部位不一样而不一样。
型可出现对侧偏瘫、失语等。严重者颅内压增高、
昏迷、死亡。
缓慢进展型:起病2周后症状仍逐渐发展。多与全身
或局部原因所致的脑灌流减少有关。
试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液检查:血常规、血糖、血脂、血液粘稠度、
凝血功能。
•2.常用影像学检查
•(1)CT:最常用。发病当日多无变化。24h后梗
死区出现低密度灶。对脑干和小脑梗死多显示不
佳。
•(2)MRI:可初期显示缺血组织大小、部位,甚
至可以显示皮质下、小脑及脑干的小梗死灶。
•(3)DSA:脑血管造影可显示血栓形成部位、程
度及侧支循环,但不作为常规检查。
治疗要点
以脑血栓形成的治疗为例
根据病因、发病机制、临床分型、发病时
间等确定针对详细病例的治疗方案。
在一般治疗基础上,酌情选用改善脑循环、
脑保护、抗脑水肿、降颅压等措施。
脑血栓形成按病程一般可分为急性期(1-2
周)、恢复期(2周-6个月)、后遗症期(6
个月后来)。重点是急性期治疗。
常用急性期治疗
•(1)初期溶栓:发病后6h内采用溶栓治疗使血管在再通。常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
原激活剂、尿激酶、链激酶。
•(2)调整血压:急性期血压应维持在发病前平时稍高的水平。除非血压过高(收
缩压不小于220mmhg),一般不使用降压药,以免血压过低导致脑血流量局限性,
使脑梗死加重。若血压过低,应予补液,或合适的升压药物。
•(3)防治脑水肿:发病急骤或梗死范围大可引起脑水肿。脑水肿会深入加剧脑组
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常用甘露醇、速尿等。
•(4)抗血小板汇集治疗:阿司匹林、波立维、奥扎格雷、双嘧达莫等。
•(5)脑保护治疗: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兴奋性氨基酸受体阻断剂(雅
宇)。
•(6)抗凝治疗:合用于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