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生物化学技术10固定化的酶与微生物》课件.ppt

发布:2018-09-29约8.44千字共5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二)活力曲线与最适pH值 固定化酶(或微生物)的活力曲线与最适pH值的变化: 酶(或微生物)固定化后,其活力曲线和最适pH值,一般会发生偏移 活力曲线和最适pH值偏移的原因: ①酶固定化后,部分氨基酸侧链和酶分子的净电荷发生了改变,随之酶活性基团的解离值(pK)也改变;而酶的活性与其解离状态相关; ②由于载体的理化性质受到影响,致使固定化酶颗粒扩散层内外的[H+]浓度产生差异,其中多阴离子衍生物载体带负电荷,最适pH值向碱侧偏移,而多阳离子衍生物载体带正电荷,最适pH值则向酸侧偏移 ; ③酶反应产物导致固定化酶颗粒内带电微环境的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固定化酶的活力曲线要比游离酶陡峭) ②的解释: 在固定化酶反应体系中,酶颗粒周围存在一个极薄的扩散层,带电的载体使固定化酶微环境中的带电状态不同与外环境。带负电荷的载体会使料液中H+局部集中于扩散层,使固定化酶微环境的PH值低于外侧料液的PH值;为了抵消这种影响,需提高料液的PH值,才能使固定化酶达到最大的催化速度;所以,带负电荷的载体通常使固定化酶的最适PH值向碱侧偏移,而带正电荷的载体则通常使固定化酶的最适PH值向酸侧偏移 活力曲线和最适pH值偏移的表现 综上情况可以看出,酶(或微生物)经固定化后,其活力曲线和最适pH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因此,当酶的最适pH与其所处的环境pH不相同时,可通过选择适当的载体进行固定,以改变其最适p值,使之与环境相一致,从而使固定化酶活力达到最大。 特点: ①固定化酶的稳定性一般都优于游离酶但是,也有的酶在固定化后,稳定性降低了。 ②固定化微生物的稳定性,基本上与固定化酶相近。 固定化酶稳定性提高的原因可能是: 带电荷载体与酶分子之间产生了静电作用,对酶的特定空间构象起到稳定作用 蛋白水解酶在固定化后避免了酶自身的消化现象发生 固定化以后,由于空间位阻,降低了变性剂、解离剂、有机溶剂等对酶的进攻破坏 作用 (三)稳定性 (四)米氏常数 ●米氏常数(K m )是酶的一个特征性常数,每一种酶都有一定的K m 值,其倒数1/ K m 称为亲和常数,用来表示酶与底物的亲和力;而固定化酶的K m 值和最大反应速度(Vm )常因酶蛋白结构的变化和载体带电荷的影响而变化。 此外,随着反应体系离子强度的增大,或者载体粒度的增大,米氏常数也会增大。一般,载体的颗粒越小,固定化酶越接近游离状态的酶,米氏常数就越接近。 ●固定化酶的最大反应速度与游离酶相比,要依具体情况而定。大多数酶经固定化以后, Vm 变化不大,但也有由于固定化方法不同而有差异的。如:以多孔玻璃为载体共价结合的转化酶,其Vm 与游离酶相同;但用PEAE凝胶包埋的转化酶,其Vm却只 相当于游离酶的1/10。 (五)其 他 1、PH值的影响:酶用带负电荷的载体固定时,在偏酸性环境条件下可增加固定化酶的稳定性;相反,酶用带负电荷的载体固定时,在偏碱性环境条件下可增加固定化酶的稳定性 2、酶固定化以后,抗氧化能力增强 3、固定化微生物,如含精氨酸脱亚胺酶的恶臭假单包菌,用PEAE凝胶包埋后,由于细胞膜结构发生改变,导致起对底物(S)和产物(P)的选择性丧失,从而提高了固定化微生物的相对活力 六、应用 固定化酶(或微生物)比游离酶(或自然微生物)不但稳定性好,而且与底物和产物更容易分开,所以在工业、医学、药学和生化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发展较快 (一)工业方面应用 由于酶固定化以后,既稳定,又容易与S和P分离,并且可以重复使用;所以固定化酶在工业上的应用既经济又实用 例1、L-氨基酸的生产是利用固定化氨基酰化酶反应进行的 生产步骤: 先将氨基酰化酶吸附于DEAE-交联葡聚糖A-25,制成固定化酶反应柱,在柱中通入DL-氨基酸的N-酰化衍生物,然后采用溶解度法把L-氨基酸和酰化-D-氨基酸分开 (这样就得到了光学纯度好,回首率高的DL-氨基酸) 例2、利用固定化多酶反应柱生产3-磷酸甘油醛 多酶反应柱,从上到下依次分别为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包埋的己糖激酶、磷酸己糖异构酶、6-磷酸果糖激酶-1、醛缩酶(裂解酶)。当向反应柱注入一定比例的G、ATP、Mg 2+混合时,这些底物原料流经反应柱时,依次被己糖激酶、磷酸己糖异构酶、6-磷酸果糖激酶-1和醛缩酶催化反应,生成3-磷酸甘油醛 (二)医学方面 固定化酶在医学方面的应用,目前正在积极的研究和开发。其中用包埋法制备的固定化酶,在治疗酶缺乏症和代谢异常症等疾病时,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例1 在小白鼠腹腔内,分别注射生理盐水、游离的和固定化的天冬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