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生物技术制药第四章抗体制药》课件.ppt

发布:2018-10-01约1.18万字共6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节 抗体治疗药物 以抗体为载体的导向治疗药物的研究已有近20年的历史,已制备出百余种单克隆抗体,鉴定出数十种与肿瘤相关的抗原,但治疗用的制剂还没有一种达到商品化的程度 主要障碍: ①抗体相对分子量大,穿透力低,不能达到靶部位或靶位摄取量低 ②鼠源性McAb的排异反应 抗体药物研究概况 一、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抗体治疗药物 抗体作为放射性核素的导向载体,应用比较成功 优点:操作简单、用量小,且能观察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药物动力学, 放射性标记的抗体有较大的杀伤范围,有利于克服肿瘤表面抗原的 异质性,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也不依赖抗原抗体结合后的吸收作用, 由于分子量小,容易穿透到达肿瘤部位 缺点:有些放射性核素来源困难,且需放射性保护和污染处理 二、抗癌药物偶联的抗体药物 1.常用抗癌药 氨甲喋呤、阿霉素、丝裂霉素、环磷酰胺等 单独使用,肿瘤组织的药物浓度不能保证,且对正常体细胞有杀伤作用;以人血清白蛋白为中间载体,可明显提高每分子抗体所携带的氨甲喋呤量,使体外细胞毒性提高2倍 2.抗体类药物的逆转耐药性 肿瘤细胞对抗原药物可产生多药耐药性(MDR),这种耐药性是受基因调控的,其编码的P糖蛋白可将进入肿瘤细胞的抗癌药物 泵出细胞外,使肿瘤细胞内的药物浓度降低而产生耐药性 将P糖蛋白抗体与抗肿瘤药物偶联制成抗体药物, P糖蛋白抗体虽无杀伤肿瘤的作用,但可与P糖蛋白结合,调节抗癌药物的运转系统,增加细胞内药物浓度,从而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三、毒素偶联的抗体药物 1.免疫毒素及其换代制品 毒素和抗体的交联物称为免疫毒素 ①第一代免疫毒素 含有A、B链的完整的毒素和抗体的交联物。由于B链的存在,第一代免疫毒素只能在体外得到有限的应用 ②第二代免疫毒素 去掉了B链,提高了特异性,在体内有一定抗肿瘤作用,但由于毒素与抗体之间的交联方法复杂、产量低、使用不安全等原因而被弃用 ③第三代免疫毒素——重组免疫毒素 运用基因重组技术对毒素进行改造,除去其非特异性结合部位(B链),降低了毒副作用。其特异性好,稳定性强,渗透性好,免疫原性低,可大量制备 2.免疫毒素的制备 (1)毒素来源:主要是细菌毒素和植物毒素 (2)载体种类:①小分子抗体FV和SCFV ②细胞生长因子——可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 ③激素——可识别细胞表面的受体 ④CD4——可识别HIV表达的糖蛋白。 (3)制备方法:①先克隆出细胞基因,再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去除毒素中 非特异性结合部位基因 ②将经过改造的毒素基因再与载体基因的cDNA重组 ③将重组体转入受体菌中表达,形成融合蛋白 ④纯化重组免疫毒素 注 意 在PE(绿脓杆菌外毒素)相关的基因融合时,载体cDNA应位于PE基因的5′-端;相反,在用DT(白喉毒素)和PLC(产气夹膜杆菌磷脂酶)制备免疫毒素时,载体基因应置于毒素基因的3′-端 制备免疫毒素的抗体最好属于IgG类,因为IgM类抗体难以与毒素偶联,即使偶联成功,所得的免疫毒素的产量和活性也很低 3.免疫毒素的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谢谢使用! 第三节 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改造 1.必要性:目前制备的单克隆抗体都是鼠源性的,大量应用于人体时可产生人抗鼠抗体,使其作用和效果都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有毒副作用 鼠源性McAb存在的问题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可得到解决;即从基因水平对鼠源性McAb进行加工和改造 2.目的:①降低免疫原性 ②降低相对分子量,增加组织穿透能力 一、改造的必要性和目的 二、抗体的结构及基因组成 (一)抗体的结构(图4-4) 抗体分子的结构是由二硫键连接起来的约4条多肽链 N-端 区段 2条H链:约450~570个aa组成 C-端 区段 N-端 区段 2条L链:约214个aa组成 C-端 区段 Ig分子 aa组成和排列顺序多变,称为可变区(V区) aa组成和排列比较恒定,称为恒定区(C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