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治.ppt

发布:2019-01-11约4.12千字共3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 学 查 房 长兴人民医院儿科 病例特点,汇报 问 题 1.支原体肺炎的诊断? 2.支原体肺炎的治疗:药物?疗程? 3.治疗后是否要复查MP-IgM?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治 长兴人民医院儿科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sa pneamoniae,MP)已逐渐成为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 病原学 主要病原为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已知能独立生活的病原微生物中最小者,能通过细菌滤器,需要含胆固醇的特殊培养基,在接种10天后才出现菌落,菌落很小,很少超过0.5mm,病原体直径为125-150nm,与粘液病毒的大小相仿,无细胞壁,故呈球状、杆状、丝状等多种形态,革兰氏染色阴性,能耐冰冻,37℃时只能存活几小时。 MP感染的概念 一、阴性感染:多见于成人或儿童在体检时或患其他疾病时,检测滴度MP-IgM时呈阳性或1:80以上,而患者并无临床症状,据报告健康人群中MP-IgM阳性可达14.9-16%,无发热,无感染症状,不需治疗。 二、初次感染,近期感染: 可引起上下呼吸道感染,有发热及呼吸道症状,以前未查MP-IgM者,发病时滴度可达1:80、1:160、1:320或以上,应给予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 三、既往感染: 通过询问病史可知,2-3月前曾患MP感染,曾做过MP-IgM检测。此次化验其MP-IgM滴度低于以前检测结果,无临床症状,不需治疗。 四、再感染(持续感染,或称反复感染): 以前或近期(2-3个月内)患过MP感染,此次检测结果滴度高于前次检测,临床再次出现症状,应给予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 五、混合感染(二重感染): 已诊断为MP感染或先后混合其他病原(合并细菌或病毒感染),近年发现,MP感染易引起EB病毒感染或二者混合感染,此时除给予大环内酯类药物外,应同时给予抗炎、抗病毒治疗。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平时见散发病例,全年均有发病,以冬季较多。肺炎支原体在非流行年间约占小儿呼吸道感染病原的10-20%,流行年份则高达30%以上,约每隔3-7年发生一次地区性流行,其流行特点为持续时间甚长,可达一年。可表现为肺炎、支气管炎、气管炎、咽炎。不少门诊病人症状较轻,如不做血清学检查,极易漏诊。 临床表现 1.潜伏期,约2-3周。 2.症状:轻重不一,大多起病不甚急,有发热、厌食、咳嗽、畏寒、头痛、咽痛等症状。体温在37-41℃,大多数在39℃左右,可为持续性或弛张热,或仅有低热,甚至不发热。肺炎时多数咳嗽重,初期干咳,继而分泌痰液,有时阵咳稍似百日咳,偶见恶心、呕吐及短暂的斑丘疹或荨麻疹,一般无呼吸困难表现,婴幼儿患者可有喘鸣及呼吸困难。 3.肺炎支原体肺炎体征: 以年龄而异,年长儿往往缺乏显著的胸部体征,婴儿期呼吸音减弱,有湿性啰音,有时可呈梗阻性肺气肿体征。支原体肺炎可合并渗出性胸膜炎及肺脓肿。支原体肺炎可伴发多系统、多器官损害。 呼吸道外病变可涉及皮肤黏膜,表现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偶见非特异性肌痛及游走性关节痛,胃肠道系统可见呕吐、腹泻、肝功损害;血液系统较常见溶血性贫血;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多发性神经根炎、脑膜脑炎及小脑损害。 4.x线检查: 肺炎支原体肺炎多表现为单侧病变,约占80%以上,大多数在下叶,有时仅为肺门阴影增重,多数呈不整齐云雾状肺侵润,从肺门向外延至肺野,尤以两肺下叶为常见,少数为大叶性肺实变影,可见肺不张,往往一处消散而他处有新的侵润发生。有时呈双侧弥漫网状或结节样侵润阴影或间质性肺炎表现,而不伴有肺段或肺叶实变。体征轻微而胸片阴影显著,是本病特征之一。 5.病程: 自然病程自数日至2-4周不等,大多数在8-12日退热,恢复期需1-2周,X线阴影完全消失比症状更延长2-3周之久。偶可见复发。 6.化验: 血常规白细胞高低不一,大多正常,有时偏高。血沉显示中等度增快,肝功转氨酶可升高,心肌酶谱可升高。 MP感染的检测 MP感染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MP培养、血清学抗体检测方法、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方法。 (1)MP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是支原体检测的金标准,MP对培养条件要求苛刻,生长缓慢,一般为7-10天,作出判定需3-4周。可用于科研,对临床诊断、治疗的指导意义不大。 (2)单克隆抗体、PCR等检测分泌物中抗原及DNA,敏感性、特异性高,可用于早期诊断,但操作复杂,同位素、假阳性的问题限制了推广和使用,PCR实验条件要求严格,只限于实验研究。 (3)MP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对临床较为实用,因特异性、敏感性比较强,操作简便等优点,目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