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科鼻息肉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模板来自于 * 鼻息肉病 nasal polyp 内 容 一、概念 二、病因 三、主要症状 四、检查 五、鉴别诊断 六、治疗 七、预防 一、概念 鼻息肉为鼻部常见病,是赘生于鼻腔或鼻窦粘膜上突起的肿块。好发于成年人,多见于上颌窦、筛窦、中鼻道、中鼻甲等处。 二、病因 学说甚多,仍无定论。但现在多趋于多因素病因学,即鼻息肉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又以变态反应和鼻粘膜的慢性炎症最为重要。 二、病因 1.中鼻道微环境学说 中鼻道微环境间隙狭窄,凸凹不平,吸入气流在此易形成紊流;纤毛功能减弱、纤毛活动障碍;中鼻道黏膜血流较鼻内其他部位明显减少。中鼻道天然防御功能减弱,局部易受有害因子损伤,为鼻息肉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二、病因 2、变态反应 由于变态反应在鼻部多次发生,在组胺、白细胞三烯等化学介质的作用下,鼻粘膜小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渗出增加,使得鼻粘膜极度水肿,受重力影响逐渐下垂,以致形成息肉。 ?3、慢性炎症 慢性鼻炎、鼻窦炎的脓性分泌物的长期刺激,致使鼻粘膜内发生血栓性静脉炎及淋巴回流障碍,致使鼻粘膜发生水肿而逐渐形成息肉。 二、病因 4.细菌超抗原学说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鼻腔常见共生菌之一。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可直接激活中鼻道鼻黏膜内的大量Th2细胞、B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使其合成释放大量促炎细胞因子,加重中鼻道内的局部炎症反应,促使息肉形成。 三、主要症状 1、持续性鼻塞 2、浆液性分泌物 3、头痛或头昏,嗅觉减退 4、听力下降 四、检查 1.鼻内镜 见双侧鼻腔鼻窦黏膜广泛水肿样改变,外观像许多融合在一起的小囊泡。复发病例则呈簇状,其内无液体,而是疏松的结缔组织,颜色暗红或苍白,与正常黏膜无明显边界,严重病例除下鼻甲外几乎无正常黏膜。 四、检查 2.鼻窦CT 示全组鼻窦软组织密度影,多数病例中鼻甲气房消失,下鼻甲抬高。 四、检查 3.MRI 示鼻窦黏膜向心性水肿,信号均匀。 五、鉴别诊断 1.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 多见于年龄40岁以上患者,多发生于一侧鼻腔,常有鼻出血及血涕史,查肿物呈红色或灰红色,表面粗糙不平,触之易出血,术后易复发,并可恶变。需活检明确诊断。 五、鉴别诊断 2.鼻腔恶性肿瘤 患者多在中年以上,单侧进行性鼻塞,反复少量鼻出血或血性脓涕,鼻气息臭味明显。肿物暗红,触之易出血,表面不平,CT检查示周围骨质可有破坏吸收。活检可明确诊断。 六、治疗 1.药物治疗 以类固醇药物为主,可使息肉变小,用药途径主要是口服、鼻腔局部应用和静脉点滴。 (1)糖皮质激素 较小息肉:可能仅使用鼻内局部糖皮质激素即有效 较大息肉:可能需要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 eg:泼尼松龙 0.5mg/kg 每早晨顿服 5-10天 同时使用鼻内糖皮质激素并维持治疗 (2)大环内酯类药物 (3)抗白三烯药 模板来自于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