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中原地区农具.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原地区的农具01杆秤杆秤杆秤,秤的一种,利用杠杆平衡原理来称重量,由木制的带有秤星的秤杆、秤锤、提绳等组成,是一种小型衡器。杆秤由第一类杠杆组成,其重点在支点外端。称重时根据被称物的轻重,使砣与砣绳在秤杆上移动以保持平衡。根据平衡时砣绳所对应的秤杆上的星点,即可读出被称物的质量示值。杆秤的结构和制作工艺简单,轻小,携带使用方便,造价低廉,但准确度低。“稱”(称、秤)根据古文字学家的研究,“稱”字原作:“爯”,本意是“称重量”。古籍中用于:“称誉”、“称举”、“称谓”时也写作“偁”。它由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字形像一只手提起一条鱼,正在称它的重量。《词源》“稱”条说:(一)稱Chēng ①测定物的轻重;②举;③推举;④颂扬;⑤名号;⑥姓; (二)稱Chèn⑦相当,符合;⑧古代计算衣服的量词;⑨通“趁”; (三)稱Chèng,衡物轻重的器具,亦作“称”,自唐以后专指提系杆秤为称。杆秤的发展元明清经过元明清的广泛使用,技术上不断改进,使杆秤的计量性能日益臻完善,到清朝末年,除了国库和地方财政部门收支金银财宝使用天平外, 所有需要称重的物品都可由杆秤来计量,杆秤对于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流和方便百姓日常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宋代到宋代已可制造旧衡制百斤以上的大型杆秤、一斤到十五斤的小型杆秤以及精细的小戥秤;工具将土挖出来。所以原型耒是很难用以进行耕垦的。东汉杆秤自东汉始出后,由于它制作简易,使用方便(缺点是准确度低于天平),很快在商业、手工业、农业、税收和民间日常生活中流行开来, 社会需要促进了杆秤的技术进步。杆秤传说 传说木杆秤是鲁班运用杠杆原理发明的。在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为13两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添加了“福禄寿”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为16两一斤。直到上世纪50年代后,为计算方便,我国把秤统一改为10两一斤。有关谜语、习俗有关杆秤的谜语为何用秤(打 一成语)—— 不知轻重; 人眼是秤 (打一军事词语)—— 瞄准;秤的研究(打一书名)—— 论衡; “满身花纹影如蛇,空闲日子墙上爬,千斤万斤肩上过,一五一十不虚夸。 ”有关杆秤的习俗古代官员喜欢在自己的府衙及宅院中,装饰一杆大秤,表明公正无私清廉的形象。人们还给杆秤披上神秘色彩, 灵化为龙的化身。 秤钩是龙嘴,秤纽是龙眼,秤杆是龙身,秤星即是龙鳞。 每逢下雨时,长辈们就要将大秤悬挂于堂前, 以求神龙护佑, 镇邪避灾。 建屋上梁时,要将秤砣悬挂在梁上,取“称心如意”之谓。每逢过年,人们都要用红纸卷贴于杆秤的头上,祈祷财气兴旺。孩子在过周岁生日的时候有“抓周”习俗,如果小孩先抓秤,则会说长大后当商人,做生意。天平、杆秤和戥(děng)子天平——最早称重工具目前所见世界上最早的称重工具,是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的天平,它的支点在正中,称重时当重物与已知量相等时,衡杆自然取平。对此,古人从日常生活积累的感性认知上完全可以认识到。因此早期制造天平,并非都一定要对力矩原理有所理解。 这一点从中外早期的文字和符号上可以看到。天平、杆秤和戥(děng)子杆秤——便捷式称重工具我国最早的衡器也属等臂式天平。在天平的基础上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逐步认识到若把衡杆提纽移向某一端, 再将斤、两标线用秤星的方式,錾刻在衡杆力臂上,这样就可以称不同重量的被称物了,这种经过改进后的权衡器, 即后来的杆秤。 经研究,杆秤大约在西汉以后才得到普及,由于它使用、携带方便,很快在民间广泛使用。 天平、杆秤和戥(děng)子戥子——精密的杆秤与天平相比, 杆秤的优点是量程大、制造携带方便,因此杆秤发明后很快得到推广和普及。 但是杆秤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如感量不够灵敏,精确度不是很高,一般情况下只适合于称日常生活用品或征收粮草赋税等,而称金银、珠宝、药材等贵重物品,仍离不开天平。 戥子是一种小型杆秤,旧时专门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品和香料的精密衡器,用料考究,做工精细,技艺独特。构造原理和杆秤相同,盛物体的部分是一个小盘子,最大单位是两,小到分或厘。02耒耜耒耜耒耜,象形字,中国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耒是耒耜的柄,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可看作犁的前身。1、古代民间耕地翻土的农具。《礼记·月令》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耒,耜之上曲也。”《易·系辞传下》曰:“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2、农具总称。①《孟子·滕文公上》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②清 谭嗣同《仁学》三六:敌既压境,始起而夺其农民之耒耜,强易以未尝闻之后膛枪礮,使执以御敌,不聚歼其兵而馈械于敌,夫将焉往?3、借指耕种①唐 韩愈《寄卢仝》诗:国家丁口连四海,岂无农夫亲耒耜。②《太平御览》卷八二三引《淮南子》:“清英之美,始於耒耜。”③明 宋濂《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