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在提高特低渗油藏水驱采收率中的应用.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在提高
特低渗油藏水驱采收率中的应用
戴亚权刘新菊毕义君靳文奇杨晓奇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采油一厂)
摘要:安塞油田王窑区块属典型的“三低”油藏,微裂缝较发育,注水开发近20年,随
着开发时间的延长,地下水驱状况也日益复杂。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应用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实
现对该区块的地质再认识,揭示地下剩余油的分布并提出合理的开发调整对策,指导油田实际生
产。成果应用后增加水驱可采储量46X104t,提高水驱采收率1.1个百分点。
关键词:王窑区:油藏描述;特低渗;采收率
压力系数0.7~0.8,属典型的低渗、低压、低产油藏。自20世纪80年代末注水开发以来,
平面上表现出水驱不均匀,压力分布差异大,注水后部分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快甚至水淹的开
发特征,纵向上也存在层内和层间吸水不均的现象,导致区块递减较大。
针对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开展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王窑区块的精
细油藏描述研究工作主要通过精细地质研究、生产动态分析、油田动态监测、数值模拟四者
的紧密结合,从宏观和微观、由定性到定量等不同层次对地下地质体的特征进行逐步揭示,
建立了更为真实的、反映不同开发阶段的储集层仿真地质模型,最终得到了可靠的剩余油分
布场及对地层的地质再认识,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合理的开发调整方案,为油田开发工作沿着
科学、系统、高效的轨道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帮助。
1王窑区块精细油藏描述研究
1.1精细区域地质研究,搞清剩余油形成的地质条件
根据岩心观察、室内试验及测井资料二次解释数据,综合应用多种学科知识,开展了小
层对比与划分、沉积微相、储集层非均质性以及流动单元的研究,实现了对地下储集体的沉
积环境、砂体展布、裂缝发育程度、非均质性等地质特征的充分认识,建立了三维原始地层
储集模型,为分析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形成的地质条件打下了基础。
一80—
1.1.1 小层对比与划分
将传统的小层对比方法(旋回一厚度法)和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指导的小层对比方
法有机地结合,考虑了鄂尔多斯盆地是稳定沉积的盆地、地层平缓、构造不发育的特点,在
细节处理中运用了四种方法t等高程对比切片法,多期河流叠置厚度大砂体分层处理技术,
沉积模式作指导,动静结合相互验证,以避免窜层问题。共完成了王窑区块延长组长6油层
660
El井的小层划分与对比,并使之空间闭合,将长6油层组分为5个小层,分别为长6,1-1、
长6lH、长61卜3、长6lZ、长621层。
1.1.2沉积微相研究
从研究砂体的成因入手,重建砂体沉积时的古环境,识别砂体沉积相,是正确认识砂体
特征及其开发动态的基础。开发中的储集层相分析垂向上要细分到单层,平面上要细分到微
环境,确定每12井、每个油层所处的微相类型。微相即反映“微环境”,具体而言是指在沉
积亚相带内具有独特的岩性、岩石结构、厚度、韵律性等剖面沉积特征及一定的平面分布配
置规律的最小沉积单元。
为避免“窜相”,研究王窑区的沉积微相时主要利用区域岩相古地理研究成果,分析区
域沉积背景,结合岩心观察和分析化验资料以及测井相分析资料,划分大相、亚相,进而划
分微相,逐级进行。通过矿物学特征、构造特征、生物特征、测井相特征等沉积学标志分析,
结合前人的区域沉积学研究,将王窑区长6油层沉积环境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1:3坝、河
道侧翼、分流河道间沙坝、分流间湾、水下天然堤、前缘席状砂7种微相(图1),其中主
要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河口坝及席状砂等微相沉积次之。
水下分流河道
河Il坝
河道侧翼
湖泊—三角洲相—一三角洲前缘亚相 分流河道问沙坝
分流问湾
水F天然堤
前缘席状砂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