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联系人,请示.doc

发布:2017-01-14约3.3万字共5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联系人,请示 篇一:请示 请示 015.请求批准的请示 ××××(公司)关于××××××(事由) 的请示 ××××(主送单位): 为了××××××(目的),根据××××××(依据),我单位拟××××××(意图主旨)。现将有关情况和我们的意见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二、××××××(请示事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及其意义)。 三、××××××(具体方案和请示事项)。 妥否,请示。 (印章) ××××年×月×日 (联系人及电话:×××××××) ××××(公司)关于请求协调解决 ××××××问题的请示 ××××(主送单位): 目前,我公司××××××(遇到的问题或困难)。为了××××××(目的),根据××××××(依据),现就××××××(意图主旨)请示如下: 一、××××××(问题的由来)。 二、××××××(问题的不利影响)。 三、××××××(解决问题的积极意义)。 四、××××××(请示内容,即请求协调解决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关有关建议)。 妥否,请示。 (印章) ××××年×月×日 (联系人及电话:×××××××) ××××(单位)关于××××××问题 的请示 ××××(主送单位): 近日,××××××(在某项工作进行中遇到××××××问题)。现将有关问题请示如下: 一、××××××(有关情况)。 二、××××××(遇到的问题)。 三、××××××(请示内容,即恳请上级单位对××××××问题作出指示)。 妥否,请示。 (印章) ××××年×月×日 (联系人及电话:×××××××) 018.外事请示 关于×××出访(赴)×××(国家或地区) 的请示 ××××(主送单位): 应××××邀请,我公司××××××(职务、姓名)拟于××××年×月×日—×月×日(率团)出访×××(国家)或赴××××地区(港、澳、台)。 此访的主要目的是××××××(出访的目的及相关背景介绍)。 此系×××同志××××年第×次出访(境),此行已征得我驻×××国使(领)馆同意。拟在外停留×天,费用××。 妥否,请示。 附件:代表团成员名单 (印章) ××××年×月×日 (联系人及电话:×××××××) 关于拟请×××(领导人) 会见×××的请示 ××××(主送单位): 应××××邀请,××××国×××(外宾的姓名、职务、机构或代表团)将于××××年×月×—×日来华××××××(外宾来华目的)。 ××××××(外宾及其所在机构的简介)。 ××××××(外宾或代表团来访任务、日程安排)。 为了××××(会见理由),拟请×××(领导人)于×月×日会见×××一行(会见的时间、地点、会见方式)。会见时×××××(新闻报道方式)。 妥否,请示。 附件:1.会见(会谈)参考要点 2.外宾简历 3.外方参加会见人员名单 4.中方陪同人员名单 5.访华日程 6.相关情况介绍 7.新闻稿 篇二:请示、报告区别联系 报告与请示比较谈 一、报告与请示的相似点  (一)报告与请示两个文种的源流大致相同。“报告”和“请示”起源相同,最早可追溯到古代“上书”,秦始皇改“书”为“奏”,成为臣下上书于君王的专用文书。西汉时的“疏”、“状”,魏晋时的“启”,宋代以后的“申状”、“呈状”等,都属于这一类文书。官府之间,下对上先后使用过“牒”、“呈”、“申状”、“呈状”、“禀”等文种。民国时期,仍沿用“呈”,这种“呈”涵盖了当时的上行文书,包括“报告”与“请示”。民国时期已出现“报告”,但使用不普遍,主要是军事机关下对上的报告,如“战斗要报”、“战斗详报”等。真正将“报告”和“请示”定为公文文种的,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时代。1931年,中央工农民主政府颁布的《苏维埃地方政府的暂行组织条例》中有“报告书”这个文种,其中包括了“报告”和“请示”。1938年晋察冀边区政府发表的《改革公文程式的理论与实际》一文中第一次出现了“请示”的公文名称,并界定“请求上级答复问题时用之”,但实际上常与“报告”混用。这个文件把“报告”定为下级对上级的通用公文名称,规定“工作报告、工作经验、工作反映、检讨??均包括在内”。这样“报告”和“请示”就取代了旧时“呈”的部分职能。1957年,国务院秘书厅在《关于公文名称和体式问题的几点意见(稿)》中将“报告”和“请示”明确分开,作为两种公文文种。  (二)从行文关系看,报告与请示均属于上行文,即都是下级机关向上级领导机关行文,因此在措辞口吻等方面都十分接近。国务院办公厅1987年2月18日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二章《公文主要种类》规定,国家行政机关使用的公文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