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八章 物理规律教学.ppt

发布:2019-05-05约6.17千字共5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九章 物理规律教学 第八章 本章主要问题 一、物理规律教学的重要性; 二、物理规律的特点; 三、重点物理规律的教学要求; 四、学生学习物理物理规律中的常 见问题; 五、中学物理规律的教学 §8.1 物理规律教学的重要性 1、物理 规律是物理学的主干; 2、掌握有关物理规律是物理 教学的关键; 3、掌握物理规律是发展学生 认识能力的重要的途径。 一、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主干 二、 掌握有关物理规律是物理教学的关键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加深理解,是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完成。 例:对“力”的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 动状态的原因。是在牛顿第二定律掌握后,才算真正理解。 理解“波粒二象性”是在掌握量子力学规律之后。 理解“电磁波”是横波,是在掌握电动力学规律之后。 三、掌握物理规律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认识物理规律是: 先由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再由理性认识——实践。 这是实现二 次飞跃的必经之路。 因此说,这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重要途径 §8.2 物理规律的特点 一、物理规律是观察、实验、思维、想 象和数学推理相结合的产物; 二、物理规律反映有关概念之间的必然 联系; 三、物理概念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 一、物理规律是观察、实验、思维、想象和数学推理相结合的产物 例:牛顿第一定律 是以大量实验为基础(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但不受外力的作用(这个条件)是一个推理的想象,(应注意的是,不受外力作用,不是合力为零)。 牛顿第一定律是实验、推理、想象相结合的产物 二、物理规律反映有关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 概念是(点)物理量(有意义,有大小))与实验测量结果对应。 规律是(两点联线)表示有联系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将此关系用逻辑语言(数学)表示出来。 例:牛顿第二定律 力、质量、加速度 的关系。 三、物理规律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 由于建立规律时都采用了把研究对象理想化,把物体所处的条件理想化是把物理过程理想化,忽略次要因素。 测量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这都使得规律的成立是有条件的、物理规律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 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是质点、平动、惯性参照系。 §8.3重点物理规律教学要求** 一、使学生把握新旧联系,建立事实依 据,懂得研究方法。 二、使学生理解规律意义,把握关键词 语,弄清公式函义,用图象找规律。 三、使学生明确定律适应条件和范围。 四、使学生认清规律和概念之间得关系。 五、使 学生学会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一、使学生: 把握新旧联系, 建立事实依据, 懂得研究方法。 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有二个途径: 1、实验归纳法 2、理论分析法 1、实验归纳法 直接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归纳、概括而总结出来规律的一种方法。 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的教学 取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为研究对象,直接测量多个平衡态时的P、V、T,从大量的实验数据,可直接总结、概括出: 2、理论分析法 (1)理论归纳:由已知的概念、规律推出来更普遍的规律 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的教学,可以理论分析中的“理论归纳”,依据有二: 一是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初态 p1、V1、T1和P2、V2、T2都是确定的,两态之间关系与过程无关。 (2)理论演绎法:利用一般规律,推导出特殊规律。 例: 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来推出动能守恒定律 (系统受的合外力功为零) 二、使学生: 理解规律意义; 把握关键词语; 弄清公式函义; 用图象找规律。 1、关键词语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 总保持” = “永”,即是“和原来一样”。 “或”不是“和”的意思而是非此即彼。 动量定理 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它的动量的变化。 关键词:“等于” 二层含义:(1)因果关系。冲量引起动量的变化,(2)大小、方向相同。动量是状态量,冲量是过程量。 “等于”不是“就是”,仅数量相等。 2、公式含义 首先应知道公式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然后知道公式的物理意义。 要知道谁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