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1—2022学年某五中开展“双减”工作实施方案.docx

发布:2021-10-31约7.22千字共1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21—2022 学年某五中开展“双减”工作 实施方案 根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 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办发(2021) 40号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 作的指导意见》(教基一厅(2017) 2号)、《教育部办公 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教基厅 函(2021) 28号)和《XX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 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x教基(xxxx) X号)等文件精神, 结合我校实际,经校领导班子会议研究后,特制定“XX小学 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从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学 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一年内有效减轻,两年内成 效显著,三年内教育生态显著优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充 分显现,课堂教学质效明显提升;学生作业设计科学,批改 规范,负担合理;课后服务覆盖面广,吸引力强,满足学生 多样化需求;校外培训规范有序,边界清晰,监管有力,社 会教育焦虑明显减轻。 二、成立学校“双减”工作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双减”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学校“双减” 工作全面、高效、有序进行,学校认真做好教师思想工作, 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创造性,全体党员积极参与,起 到先锋作用。 学校“双减”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各学科主任,各班班主任 三、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遵循教育规律,尊重青少年学生成长规律,遵循属地管理、 部门协同、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原则,努力从“小切口” 推进“大改”,切实引导中小学校、广大家长及社会各界转 变育人观念,持续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奠定坚实基础。 四、工作原则 (一)校内服务要提质增效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主渠道作 用,加大改力度,统筹校内校外教育资源,统筹课内课后两 个时段,对学校教育教学安排进行整体规划,全面系统打造 学校育人生态。提升校内教育服务质量,构建高质量教育体 系,让每个学生在校内能够学得会、学得好、学得足。 (二) 坚持目标导向和评价导向原则。准确把握“双 减”、“五项管理”核心要义,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 正确的教育发展方向,全方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解决 广大家长急难愁盼的问题。 (三) 坚持遵循教育规律、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 律相结合的原则。 (四) 学生自愿。根据学生和家长的需要,坚持学生自 愿的原则,充分征求家长的意见,主动向家长告知开展校内 课后服务的服务时间、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安全措施、收 费等事项,方便学生及家长选择。 五、具体实施方案 (一)加强学习宣传,更新教育观念 “双减”要取得实效,观念的更新是前提,必须彻底转 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和以及唯分数的教学质量观念,真正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生命化、个性化发展,关注 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从领导、教师、家长三个层面加强 学习宣传,帮助教师、家长树立新的育人观。 1、教师层面 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 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 意见》、市区教育局有关会议、文件中的〃双减”有关精神, 使全体教师深刻认识落实“双减”工作的重要意义,领会 双减”工作的具体要求,同时对照规定要求不断审视自己的 教育教学行为,认真进行自查自纠。 2、 家长(社会)层面 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印发告家长书、张贴宣传资料等 各种方式向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宣传〃双减”的重要意义, 取得社会和家长的理解、支持和监督,形成合力,共同做好 双减工作,避免产生“学校双减、家长增负”的负面问题。 3、 学校管理层面 组织全体行政人员系统学习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双减” 相关文件,深入讨论,深化理解,明确要求,形成共识。在 此基础上重新审视学校的办学目标,从素质教育的内涵出发, 关注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学校育人目标,并把这一目标落实 到教育教学和学生各项活动之中。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贯彻落实教育部《新时代中 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加强教师和党员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水平,健全师德 建设长效机制。严肃查处师德失范行为,规范教师正确行使 教育管理权和适度惩戒权的行为,禁止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 学生,禁止在职教师违规办班、违规补课和到校外培训机构 兼课。 (三) 科学制定学校教学计划。保证开齐开足课程。要 特别重视体育、音乐、美术、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开设, 不得随意挤占课时。不得随意增减课程课时,不得随意增加 课程难度,不得随意加快教学进度。坚决杜绝教师课堂上有 意少讲、课堂内容课外补”现象。 (四) 广泛接受社会监督。设立公布举报电话和信箱, 畅通社会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