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风筝》读后感(17篇).docx
鲁迅《风筝》读后感(17篇)
鲁迅《风筝》读后感1
今天老师教了《风筝》这一课。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
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耍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要多学习鲁迅先生的优点,从中得到启发,这样人才会有进步。更加要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方法,本文以一分一总的形式来写这篇文章的鲁迅《风筝》读后感2
《风筝》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讲述了一个人在儿时犯下的一个错误。这个人无意中破坏了小兄弟的风筝,导致小兄弟伤心欲绝。通过这个故事,作者试图反映出旧时代的伦理道德对人们的束缚和伤害,以及长幼尊卑制度所带来的残酷和愚昧。
或许,不要剥夺孩子们天生喜欢玩耍的权利。几乎每个孩子都喜欢玩游戏,但几乎每个成年人都强烈反对孩子们玩耍,这种现象不仅在古代、近代存在,在当代也同样普遍。就拿我以前住过的`那栋大楼为例,常常可以听到琴声,有的是小提琴,有的是钢琴,还有人在弹古筝。我经常听说只有三四岁的孩子下围棋下得出神入化。我真不明白,难道我们周围就有那么多像莫扎特、嵇康那样的人吗?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亲手制作一只风筝,让它在蓝天下飞翔吗?难道没有人敢站出来稍微抗议一下吗?难道中国的下一代就需要这么多音乐家和优秀的棋手吗?这种情况看来,鲁迅那位瘦弱的小兄弟是多么自由、勇敢啊。
我真想告诉天下的父母们,不要扼杀儿童的天性,留一些时间给他们放风筝吧!鲁迅《风筝》读后感3
鲁迅的《风筝》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开始他觉得这是没有出息的小孩子所作的玩意,所以,阻止自己的小兄弟玩儿。后来他看了一本书,书上却说:玩是孩子的天性,不爱玩的孩子长大是没有创造和对手能力的。后来才与他的小兄弟一起玩儿。
例如,有一个农村的小孩,他读书很好,从来不游玩,也不做家务。后来到了高中,住宿要自己洗衣服了,他却不会洗,还遭到同学们的辱骂,后来,他实在没办法了,就将两个同学杀了,自己跳河自杀,他的父母知道后都很伤心。
鲁迅看了那本书后知道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常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因此鲁迅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让着,跑着,笑着。后来文章说: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得落下去了。这时,我体会到了鲁迅的心情,非常沉重。
所以我们要多动手,成为一个爱动手的好孩子。鲁迅《风筝》读后感4
童年时期的我特别喜欢风筝,喜欢拿着风筝在田野上奔跑,欣喜地看着它在蔚蓝的天空中翱翔。我对风筝有着一种深深的喜爱。然而,鲁迅先生在童年时期却对风筝十分厌恶。他认为风筝是那些没出息的孩子玩的东西。有一次,鲁迅先生看到自家后院角落里一个破损的蝴蝶风筝,他不仅折断了风筝的翅膀,还将风筝扔在地上踩扁了……多年后,鲁迅先生已是中年,他偶然阅读一本外国关于儿童的书籍,童年的回忆涌上心头,他意识到游戏是儿童最天然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他感到内心一阵愧疚,仿佛心如同铅一般沉重。
看了《风筝》这一本书,我马上联想到了自己的生活。由于父母对于我们有很高的期望,所以从小就对我的要求十分严格。每天放学回家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写爸爸出的练习题。稍大了一些,就帮我报名参加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我每天的业余时间几乎都在公交车上来回奔波。有时我真想快些长大,好脱离这样的生活。
有一天双休日,我上完了课,踏着沉重的步伐,一脸疲惫地回到家。在喝水时无意中透过窗户,看见一群小伙伴在院子里跳皮筋,玩得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