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第一节 细菌与真菌的分布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一节细菌与真菌的分布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同时,通过分析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生物学基本观念,通过观察实验,理解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及人类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提升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增强生命观念,认识到微生物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培养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意识到微生物研究对医学、食品加工等领域的贡献。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通过显微镜观察,学生能识别细菌和真菌的基本形态,如细菌的杆状、螺旋状和真菌的菌丝结构。
-掌握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能理解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如土壤、水体、空气和人体表面。
2.教学难点
-细菌和真菌的形态多样性:学生需要理解细菌和真菌的形态差异很大,但它们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相似,这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类和比较能力。
-细菌和真菌的繁殖方式:学生需要理解细菌的二分裂和真菌的孢子繁殖,这涉及到微生物的生殖过程,对学生来说是理解上的难点。
-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学生需要理解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关键作用,如分解有机物,这对学生来说是知识上的拓展,也是理解上的难点。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细菌和真菌的玻片标本、实验操作台、消毒液、培养皿、接种环。
-课程平台:生物学教材、教学课件、教学视频。
-信息化资源: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微生物研究论文、在线实验指导。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展示、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老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细菌和真菌,如面包上的青霉菌、酸奶中的乳酸菌等,引发学生思考。
-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细菌和真菌?它们有什么样的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与我们生活的紧密联系,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细菌与真菌的分布”。
2.讲授新知(20分钟)
-介绍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通过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让学生认识细菌的杆状、螺旋状和真菌的菌丝结构。
-讲解细菌和真菌的繁殖方式,通过对比细菌的二分裂和真菌的孢子繁殖,让学生理解微生物的生殖过程。
-分析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特点,通过实验观察土壤、水体、空气等环境中的微生物。
-探讨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分解有机物,促进物质循环。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食品加工、医学应用等。
3.巩固练习(10分钟)
-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观察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
-提供相关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分享观察结果,如“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有哪些类型?”“空气中的微生物有哪些作用?”
-老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
4.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分布特点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强调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
5.作业布置(5分钟)
-让学生观察家中常见的细菌和真菌,并记录它们的形态、生长环境和繁殖方式。
-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微生物在医学、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应用。
-提醒学生在下节课前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如土壤、水样等。
知识点梳理
1.细菌与真菌的基本概念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具有简单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
-真菌是一类多细胞或单细胞的真核微生物,具有细胞核、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
2.细菌与真菌的形态结构
-细菌的形态多样,主要有杆状、球状、螺旋状等。
-真菌的形态也多种多样,包括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多细胞真菌由菌丝组成,菌丝可以是菌丝体、子实体等。
3.细菌与真菌的繁殖方式
-细菌主要通过二分裂进行繁殖,即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完全相同的细菌。
-真菌的繁殖方式多样,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无性繁殖包括芽殖、裂殖、产生无性孢子等;有性繁殖包括产生有性孢子。
4.细菌与真菌的分布特点
-细菌和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包括土壤、水体、空气、生物体内外等环境。
-在土壤中,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参与有机物的分解和循环。
-在水体中,细菌和真菌参与营养物质的循环和净化。
-在空气中,细菌和真菌以孢子的形式传播,成为空气中的一部分。
5.细菌与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参与物质循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和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