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测试卷.doc
PAGE9
第三、四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让罗马教会意识到要寻求新的政治保护。法兰克王国从克洛维到查理大帝,为了巩固统治和进行扩张,也深知需要罗马教会这样一个强有力的精神工具。材料体现了欧洲中世纪的政治特点是()
A.封建王权至高无上 B.教权和王权相互利用
C.教会权力高于一切 D.教权与王权相互争斗
2.下面的文字节选自中世纪欧洲一位公爵写给儿子的劝勉信。据此判断,该时期欧洲的社会关系()
“令你于青春年少之时以查理为封君……要以身心上完整的坚定的忠诚,对待他以及他所要求的义务……得到他的命令时,要忠实地完成命令。”
A.具有严格等级性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权利与义务交织 D.带有强烈人身依附
3.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是当今欧洲大陆上的三个独立国家,但它们曾经是血浓于水的亲兄弟。“三国时代”的出现缘于历史上()
A.亚历山大帝国的分裂 B.罗马帝国的分裂
C.阿拉伯帝国的分裂 D.查理曼帝国的分裂
4.庄园领主和农民的义务并不是由适用于整个国家的一般法律确定的,而是由每个特定庄园的惯例来确定的。许多与买卖有关或与普通治安管理有关的小案件,都是根据庄园所在地习俗在庄园法庭上判决的。这说明庄园具有()
A.独立性 B.封建性 C.自给性 D.民主性
5.13世纪的欧洲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被罚款20先令。这表明欧洲庄园法庭()
A.缺乏明确的审判依据 B.极力维护领主的利益
C.判决完全由领主把持 D.不利于维护庄园秩序
6.12世纪的马赛分属许多子爵所有,市民逐步地从子爵手中购买领地、港口。到了13世纪,城市的管理权基本归市民所有。该材料反映出()
A.城市用赎买方式获得自治权 B.主教肆意对市民进行征税
C.城市市民有一定的契约精神 D.市民们用武力进行抗争
7.13世纪西欧的城市里出现了这样的现象: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农奴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这些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A.封建制度的建立 B.西欧经济的发展
C.殖民掠夺的开展 D.民主制度的确立
8.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尽管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发展水平远远不及中国,但已经出现了推动这一局面发生变化的因素。”下列选项中,能够说明这一点的是()
A.蕴含新的阶级力量 B.封建制度已经瓦解
C.宗教势力普及广泛 D.封建专制王权弱化
9.西欧早期的大学有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等。这些中世纪大学的名称大多以所在城市命名。对这种命名方式最合理的解释是()
A.城市管理者帮助大学建立 B.城市发展促进大学的兴起
C.城市位置是大学兴起根源 D.城市可帮助大学扩大名气
10.12世纪,大学在西欧兴起。大学作为科学研究的阵地,学者们质疑权威,反对宗教思想束缚,通过交流与辩论的方式来深入了解并吸收不同的观点。这一现象()
A.迎合了市民阶层文化诉求 B.加快了西欧城市自治步伐
C.冲击了中世纪的封建秩序 D.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推崇
11.《法国民法典》继承了《法理概要》中人法、物法、诉讼法的三编体例,德国的《民法典》则以《法学汇纂》为蓝本,形成了总则、债法、物权法等五编体例。这表明《罗马民法大全》()
A.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 B.是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
C.为欧洲民法提供借鉴 D.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12.下面是某文化影响示意图。根据图示可推知,该文化是()
A.中华文化 B.罗马文化 C.拜占庭文化 D.阿拉伯文化
13.有学者指出:“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果,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封闭保守最终导致拜占庭文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这可用于说明()
A.故步自封引发帝国财政危机 B.地理位置阻碍文明交往
C.城市兴起导致西欧社会分裂 D.文明发展需要交流创新
14.历史归纳是学习历史的基本素养。下面是老师课前给出的一组图片,学生可归纳出学习的主题是()
A.亚非文明的多样性 B.大学的发展演变
C.欧洲文明的一体化 D.封建时代的欧洲
15.公元7世纪初,高向玄理等八人前往中国留学,开创了日本人留学中国的先河。他们归国后成为革新政权的高级参谋和顾问。据此可知,高向玄理等人极有可能主张()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