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运行维护技术规范.docx
1
人工湿地运行维护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人工湿地运行维护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启动期运行维护、试运行期运行维护、稳定运行期运行维护、特殊时期运行维护和监测与记录。
本文件适用于省境内提升改善低污染水体水质的人工湿地的运行维护,其他人工湿地的运行维护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50141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60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
HJ355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CODCr、NH3-N等)运行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人工湿地constructedwetland
模拟自然湿地的结构和功能,人为地将低污染水投配到由填料(或土壤)与水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构成的独特生态系统中,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协同作用使水质得以改善的工程。或利用河滩地、洼地和绿化用地等,通过优化集布水等强化措施改造的近自然系统,实现水质净化功能提升和生态提质。
人工湿地按照填料(或土壤)和水面的位置关系,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和潜流人工湿地。3.2
表面流人工湿地surfaceflowconstructedwetland
水面在土壤表面以上,水从进水端流向出水端的人工湿地。3.3
潜流人工湿地subsurfaceflowconstructedwetland
水面在填料表面以下,水从进水端水平或垂直流向出水端的人工湿地。
潜流人工湿地按照水流方向,分为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指进水水平流过填料层的人工湿地;垂直潜流人工湿地指进水垂直流过填料层的人工湿地,按水流方向不同又可分为下行垂直流人工湿地和上行垂直流人工湿地。
3.4
填料substrate
为人工湿地植物与微生物提供生长环境并对污染物起过滤、阻截和吸附等作用的填充材料,包括砾石、沸石、陶粒、火山岩及对生态环境安全的其他材料。
2
3.5
低污染水体lowpollutedwater
达标排放的污水处理厂出水、微污染水体、农田退水及类似性质的水体。3.6
微污染水体slightlypollutedwater
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主要水质指标差于GB3838中Ⅲ类标准限值,但不差于Ⅴ类标准限值的水体。
3.7
预处理pretreatment
为满足工艺总体要求和人工湿地进水水质要求,在人工湿地前设置的生态滞留塘、沉淀池、格栅等处理工艺。
3.8
后处理postprocessing
根据受纳水体功能或用户要求,在人工湿地出水后设置的消毒、增氧、稳定塘等处理工艺。3.9
启动期startupphase
人工湿地从开始进水到完成联合试运转的阶段。3.10
试运行期trialoperationperiod
在启动期后,对人工湿地的性能进行测试和优化,达到设计处理效果的阶段。3.11
稳定运行期stableoperationperiod
在试运行期后,人工湿地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进入正常运行的阶段。3.12
表面水力负荷surfacehydraulicload
单位时间内进入单位面积人工湿地的水量,m3/(m2·d)。
4基本规定
4.1人工湿地进水水质和水量应满足设计要求,其中进水量日均值不宜高于设计处理规模的80%。
4.2冬季低温环境人工湿地应采取保温或强化处理措施,确保核心功能区连续运行。
4.3进水为污水处理厂出水时,污水处理厂出水消毒不应采用含氯消毒剂。
4.4运行维护人员应熟悉相关标准和规范、处理工艺和运行技术要求,掌握仪器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技术要求。
4.5制订运行维护相关管理制度、运行维护规程并有效执行。
4.6应建立长期有效的水质、水量监测评价制度。
5启动期运行维护
5.1人工湿地调试应按照单体调试、局部联合调试与系统联合试运转的步骤逐步进行。
3
5.2水位控制
5.2.1表面流人工湿地应保持低水位运行,挺水植物种植区域水深宜控制在10cm~30cm,不应淹没整
株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种植区域水深不宜超过50cm。
5.2.2潜流人工湿地在启动初期水位宜保持在填料表面以下10cm~15cm;运行至少一个月后,逐步将
水位降低至距湿地床底约20cm,以促进植物根系发展。
5.3人工湿地启动后,宜适当添加安全的微生物菌剂,辅助人工湿地快速形成微生物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