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子宫内膜与卵巢原发性双癌的研究进展(全文).docx
2020子宫内膜与卵巢原发性双癌的研究进展(全文)
摘要
子宫内膜与卵巢原发性双癌(SEOC)是同期原发于子宫内膜与卵巢的两个独立性肿瘤,临床上虽不多见,但由于现有病理诊断标准的局限性,易误诊为转移性子宫内膜癌或转移性卵巢上皮性癌;然而SEOC与转移性癌的治疗及预后不尽相同,可能导致过度诊断与治疗。虽然近年来的分子硏究提示,SEOC可能为转移性肿瘤,但对于此类肿瘤限制性转移的机制尚无法阐明,也无法解释其较转移性肿瘤预后好的原因,因此,有待进一步硏究证实。本文从近年来SEOC的诊断、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SEOC与Lynch综合征的关系等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女性生殖系统同期发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发性恶性肿瘤的概率为1%~2%,其中子宫内膜与卵巢原发性双癌(synchronousprimaryendometrialandovariancancer,SEOC)最常见,占50%?70%[1]o在所有原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约5%同时合并原发性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所有原发性卵巢癌患者中约10%合并同期发生的子宫内膜癌[2]。SEOC通常局限于子宫与卵巢,且多为低级别肿瘤,因此,被认为是两个独立的原发性肿瘤,而不是转移性子宫内膜癌或转移性卵巢癌。SEOC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常被误诊为m期子宫内膜癌伴卵巢转移或ii期卵巢癌伴子宫内膜转移。然而,seoc与转移性癌的治疗方案及预后完全不同。因此,区分肿瘤是早期的SEOC还是单癌转移,对于治疗决策的制定以及预后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现结合文献对近年来SEOC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SEOC的病理诊断与分子诊断
(—)SEOC的病理诊断
1985年,Ulbright和Roth[3]第1次提出了鉴别SEOC与子宫内膜癌伴卵巢转移的病理诊断标准;之后,Scully等[4]将其进一步完善,制定了SEOC病理诊断的8项标准:
(1)两个部位的癌灶无直接联系;
(2)通常无或仅有子宫浅肌层浸润;
(3)无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
(4)肿瘤主要局限于卵巢实质和子宫内膜,无卵巢表面浸润;
(5)常伴子宫内膜非典型増生;
肿瘤常局限于原发部位,或仅伴微小转移;
可伴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8)两处肿瘤的病理类型可相同,也可不同。
大部分SEOC可据此明确诊断,但仍有小部分病例因病灶广泛或病理特征不典型而无法确诊,尤其当两处癌灶为相同病理类型时,诊断尤为困难,一定程度上受病理科医师的经验、取材是否
准确及主观判断的影响。目前,由于国际上缺乏更为客观的诊断
标准,因此,临床上仍沿用此诊断标准对SEOC进行诊断。
(二)SEOC的分子诊断
鉴于SEOC传统病理诊断标准的局限性,目前,大部分的分子研究致力于探索可靠的分子检测方法来弥补传统病理诊断的不足,从而对一些疑难病例进行精确诊断。
SEOC子宫与卵巢的癌灶之间的克隆相关性检测:近年来,相关的分子研究主要聚焦于阐明SEOC子宫与卵巢的癌灶之间的克隆相关性。硏究发现,子宫和卵巢的癌灶中均出现线粒体DNA特异性突变,表明这两类肿瘤存在克隆相关性,提示其为转移性肿瘤,可协助鉴别SEOC与单癌转移[5]。Anglesio等[6]通过靶向和外显子组测序也发现,符合病理诊断标准的门例SEOC患者中,有10例子宫与卵巢的癌灶之间存在克隆联系,推测这些肿瘤细胞可能未经历细胞凋亡,即从原发肿瘤组织脱离转移至卵巢组织,并受其特定微环境的制约而无法向卵巢以外的部位转移,此种限制性转移的现象称为微环境限制SEOC的这种特性与卵巢癌沿体腔上皮广泛种植不同,SEOC病灶通常局限,可以通过手术完整切除,且预后较好。最近的1项研究也发现,92%(46/50)的SEOC具有克隆相关性,其分子图谱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中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图谱极其相似,故认为这些SEOC实际上为转移性子宫内膜癌;然而,该硏究却未能解释这部分SEOC患者预后较转移性肿瘤好的原因[7]。
其他分子诊断方法:SEOC的其他分子检测方法包括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基因杂合性缺失、免疫组化法以及p-catenin.PTEN和PIK3CA基因突变筛查等,有助于协助诊断SEOC0硏究显示,在SEOC中MSI出现的概率是原发性单癌的2倍,伴随着高频率的PTEN基因和p-catenin基因突变[8];与单发的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相比,SEOC患者出现PTEN蛋白缺失的概率更高(分别为29%、52%)[9]。Yang等[10]对SEOC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12例患者的子宫内膜和卵巢的癌灶均检测出PTEN、ARID1A、PIK3CA和FGFR2基因突变,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