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登高》导学案精品教案精品教案.docx

发布:2023-12-02约1.82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5

《登高》导学案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分析意象,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体味诗人流露在作品中的深沉苦痛和忧思;

3.学习诗人心系苍生、情寄邦国的博大胸怀。

【学习重点】

1.分析意象中寄寓的情感;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学习难点】解读作品中“悲”情的丰富内涵。

预习与检测:

【知识链接】

一、诗歌意象:

诗歌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说理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在文化的流传过程中,一些意象由于名家的使用,后又被其他诗人反复使用,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内涵,特定的含义。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一想表达某种情感,就想使用某种意象反过来,一提到某一个意象,就让人想到某种情感。这就是流沙河所说的“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另外,特定的意象,还往往象征特定的形象,诗人也往往用这样一些特定意象表达情感的同时,塑造特定的形象。意象表达特定情感,塑造特定形象,在我们现代汉语中仍能找到实例,如提到“蜡烛”,就让人想到“奉献”这样一种情感,往往是塑造“教师”一类的形象;提到“盾牌”就让人想到“保护弱者”这样一种情感,往往是塑造“警察”一类的形象,一提到“玫瑰”,就想到“爱情”这样一种情感,往往塑造的是恋人的形象(其实在古典诗歌中,中国人是不用玫瑰表示爱情的,而是用“莲花”来表示,因为“莲者,恋也”);等等。

上面所说的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更是比比皆是,如,一提到菊花,往往表达“不畏权贵,追求淡泊”的情感,塑造的往往是隐士的形象;一提到“月亮”,往往指“思乡”之情,塑造的往往是游子的形象;一提到“杨柳”,往往指“朋友依依惜别之情”,塑造的往往是“好友”的形象;一提到“鸿雁”,往往指书信,指“羁旅伤愁”的情感,塑造的也往往是“思乡者、思人者”的形象。等等,还有很多。对于意象,我们需要积累,供备考之用。同诗歌名家一样,大家也需要对这样意象进行理解意义上的识记,即通过理解这个意象是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表达这种情感来进行识记。这样一方面有利于读懂诗歌,也可以再遇到考试意象的题目时,直接套用“表达的术语”。

二、连线作者

杜甫(712—770),字____,号____。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中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____”之誉,与____并称“李杜”。其诗被人们称为“____”。代表作有:古体诗《兵车行》,组诗“三吏”“三别”,五律《春望》《旅夜书怀》,七律《蜀相》《登高》《阁夜》等。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58岁时去世,写这首诗时是55岁。

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又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远离家乡,一个人孤独地在外漂泊。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此时诗人还壮志未酬,而好友李白、高适、严武也相继辞世。

四、读准字音。

猿啸()渚清()萧萧()霜鬓()潦倒()

五、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熟练诵读本诗。

六、学习与探究:

1、首联和颔联写了几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2、.我们把这些寄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诗人是如何把自己的“悲愁”情感通过秋景体现出来的?

3、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析颈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如何理解?

4、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

5、“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是怎么体现诗人内心愁苦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