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案.doc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案
一、课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继承性表现。
-明确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能力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归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讨论中提高学生对文化现象的理性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继承性表现。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五、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文化生活模块中的重要内容。教材首先阐述了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以及继承性的表现,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初步的认识。接着深入探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是本课时的核心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在逻辑。最后介绍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使学生全面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能为后面学习文化创新等知识奠定基础。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教师展示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的图片,提问学生:“看到这些图片,你们能想到哪些与之相关的习俗或者文化元素呢?”
(二)讲授新课
1.传统文化的含义与特点(15分钟)
-教师发放资料卡,上面有关于传统文化含义的简单解释: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然后教师提问:“根据这个定义,同学们能举些身边传统文化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如书法、京剧等。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
-教师展示一段京剧表演视频片段,提问:“从这段视频中,你们能看出传统文化具有哪些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回答。一组学生可能会说:“京剧的表演形式多年来基本不变,这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另一组学生可能会补充:“京剧里的唱腔、服饰等都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特色,这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
-教师总结:“非常棒,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传统文化还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传统文化的继承性表现(15分钟)
-教师在黑板上列出传统文化继承性的四个表现: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思想的继承。
-教师分别举例讲解:“比如春节贴春联、放鞭炮就是传统习俗的继承;故宫、四合院等传统建筑体现了传统建筑的继承;古典诗词、国画等属于传统文艺的继承;‘大同’思想等则是传统思想的继承。”
-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探究一个方面的继承性表现。教师布置任务:“请每个小组收集相关资料,然后讨论这种继承性表现的意义和价值,并准备向全班汇报。”
-小组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之后每个小组依次汇报。例如,第一小组负责传统习俗的继承,他们可能会汇报:“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春节的习俗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让人们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节日氛围。”
3.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20分钟)
-教师讲述一个故事:有一个古老的家族,一直传承着制作某种传统手工艺品的技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手工艺品逐渐失去市场,家族中的年轻人想对其进行创新改造。教师提问:“如果你是这个家族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呢?是坚持传统还是大胆创新?这反映了文化继承和发展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展开热烈讨论,教师参与到个别小组的讨论中。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发表观点。有的小组认为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因为如果不继承,就失去了根基;有的小组认为必须发展,不然就会被淘汰。
-教师总结:“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
4.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1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现代科技对文化传播和发展影响的视频,如数字博物馆的展示。播放完后,教师提问:“从这个视频中,你们能发现哪些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除了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的更替、思想运动等也会影响文化发展。”
-教师再次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究。例如,一组探究社会制度更替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他们可以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文化的变化来分析;另一组探究思想运动的影响,可以从文艺复兴对欧洲文化发展的影响入手。
-小组探究后进行汇报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各个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三)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