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说课稿 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说课稿新人教版
一、教材分析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主要介绍了商周时期的青铜文明和甲骨文。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青铜器的种类、特点以及甲骨文的基本知识,从而认识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本课内容与课本紧密相连,符合教学实际,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理解力。通过学习青铜器和甲骨文,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实证的方法,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增强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现象,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古代文明的基础知识,如史前文明、夏商周时期的基本历史概念等。但对于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了解有限,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补充和完善。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学生对历史课程普遍保持一定的兴趣,尤其对古代文明和文化遗产有较强的好奇心。他们的学习能力强,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理解新知识。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视觉学习,通过图片和实物来理解历史;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擅长通过文字和故事来吸收知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部分学生可能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字特点感到陌生,难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此外,学生可能对甲骨文这种古老的文字符号感到兴趣,但在解读和认识上存在困难。因此,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障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背景、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其文化价值。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古代工匠或学者,体验制作青铜器和解读甲骨文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3.利用多媒体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实物图片、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历史知识。
4.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研究报告,培养合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如“预习青铜器的类型和制作工艺”。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青铜器与甲骨文”,设计问题如“青铜器的用途有哪些?”“甲骨文是如何记录信息的?”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班级微信群查看学生提问和参与情况,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初步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信息。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和微信群,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的主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青铜器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青铜器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甲骨文的基本结构、用途。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制作青铜器模型”和“解读甲骨文谜题”活动。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制作模型和解读谜题,体验历史知识的应用。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通过制作模型和解读谜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知识,掌握相关技能。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研究一种青铜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的作业。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书籍和网站,如“中国青铜器全集”等。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作业要求,进行深入研究。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推荐资源,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学生通过反思总结,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多种教学活动的参与,取得了以下方面的效果:
1.知识掌握方面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青铜器的种类、特点以及制作工艺,了解青铜器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学生能够识别甲骨文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