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灌桩工艺流程.docx

发布:2025-03-23约1.44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灌桩工艺流程

灌桩一般指灌注桩,其工艺流程如下:

1.测量放线:根据设计图纸,使用测量仪器准确测定桩位,并用木桩或钢筋等标记出桩位中心,同时设置护桩,以便在后续施工中随时校核桩位。

2.场地平整:清除施工场地内的障碍物,如石块、垃圾等,然后对场地进行平整压实,确保施工机械能够稳定作业。对于软土地基,可能需要进行加固处理。

3.泥浆制备:选用优质的黏土或膨润土等材料,按照一定的配合比加水搅拌制成泥浆。泥浆的主要作用是护壁、携渣、冷却和润滑钻头等。在施工过程中,要不断检测泥浆的性能指标,如相对密度、黏度、含砂率等,并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4.埋设护筒:在桩位处开挖基坑,将护筒埋入其中。护筒一般采用钢护筒,其作用是固定桩位、保护孔口、隔离地表水、防止塌孔等。护筒的埋设深度应根据地质条件和桩径等因素确定,一般要求护筒顶端高出地面0.3-0.5米,且底部应进入原状土一定深度。

5.钻机就位:将钻机安装在桩位上,使钻头中心与桩位中心对准,并调整钻机的垂直度,确保钻孔的垂直度偏差在允许范围内。同时,连接好泥浆循环系统和钻杆等设备。

6.钻进成孔:启动钻机,开始钻进。在钻进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钻进参数,如钻进速度、钻压、转速等。同时,要保证泥浆的正常循环,及时将孔内的钻渣携带出来。随着钻孔的加深,要不断添加钻杆,直至达到设计孔深。

7.清孔:钻孔达到设计深度后,停止钻进,进行清孔作业。清孔的目的是清除孔底的沉渣和泥浆,使孔底沉渣厚度、泥浆性能等指标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常用的清孔方法有换浆法、抽渣法等。清孔后,要对孔深、孔径、垂直度等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8.钢筋笼制作与吊放:

制作:根据设计要求,在钢筋加工场将钢筋加工成钢筋笼。钢筋笼的主筋应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加强箍筋和螺旋箍筋应与主筋点焊牢固,确保钢筋笼的整体性和刚度。

吊放:采用起重机将钢筋笼吊放入孔内,在吊放过程中要注意防止钢筋笼变形和碰撞孔壁。钢筋笼应准确放置在设计位置,并通过吊筋或其他方式将其固定,防止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上浮或下沉。

9.导管安装:选用直径合适、密封性良好的导管,将其逐节连接并下入孔内,导管底部应距离孔底一定距离(一般为0.3-0.5米)。导管安装完成后,要进行密封试验,确保导管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不漏水。

10.混凝土灌注:

准备工作:在灌注混凝土前,要再次检查孔底沉渣厚度、钢筋笼位置、导管密封等情况,同时准备好混凝土灌注设备和材料。

灌注过程:采用混凝土搅拌车将混凝土运至施工现场,通过漏斗和导管将混凝土灌注到孔内。在灌注过程中,要保持混凝土的连续供应,确保导管内始终充满混凝土。同时,要控制好混凝土的灌注速度和高度,及时提拔导管,使导管埋入混凝土中的深度保持在2-6米之间。

灌注完成:当混凝土灌注至设计标高以上一定高度(一般为0.5-1.0米)时,停止灌注。待混凝土初凝后,及时拆除导管和护筒,并清理孔口周围的混凝土。

11.桩头处理: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凿除桩头多余的混凝土,使桩顶标高符合设计要求。桩头处理应保证桩顶混凝土的密实性和表面平整度,为后续的承台或基础施工提供良好的条件。以上是灌注桩的一般工艺流程,不同的施工工艺和地质条件可能会有所差异。在实际施工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并严格按照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以确保灌注桩的质量和承载能力。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