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考历史必修三知识点.docx

发布:2018-11-20约1.71万字共3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考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篇一: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考试说明》——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总体概括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 背景: 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诸子: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 百家: 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流派的形成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儒家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形成 汉代成为正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主宋明发展为理学 张、明朝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李贽的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   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对君主专制的批   判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形成原因:   中国社会重大变革——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 “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私学兴起,造就大批文士;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含义: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互相诘难、批驳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又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3、代表:   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墨子;法家学派商鞅、韩非子。   4、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3)推动了中国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   (4)推动了古代社会进步,促使奴隶社会的封建社会的变革 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哲学基础;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   ①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 明清新发展   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政治主张:“为政以德”,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包含了民本思想;   ③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打破了官府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④保守思想: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克己复礼” ,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评价: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问题1、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   (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2)具有进步性: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孟子(亚圣)的思想主张   ①核心: 发展“仁”思想,提出“仁政”思想;   ②君民关系:发展民本思想,提出“重民”“民贵君轻”思想;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评价: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但是,孟子的封建“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荀子的思想——战国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①施政纲领: “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   ②君民关系:提出君舟民水,强调人民群众力量巨大   ③在伦理观:主张“性恶论”。通过礼仪和法治可改造成君子、圣人。   ④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   三、道家和法家   1、老子及道家   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著有《道德经》,充满着哲理和东方智慧。   (1)唯心: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人要顺应“道”而生活。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2)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3) 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可以互相转化。   老子认为越坚强的东西越容易折断,柔能胜刚。人若甘于柔弱,便能够不受伤害,免于痛苦。   2、继承与发展:战国时期,庄子(庄周)   观点:庄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人应该看破事物间的差异,不做物质和欲念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