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桃园南门国小教学观摩活动设计.DOC

发布:2018-03-22约3.82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桃園市在地化教材 教學日期 教學班級 教學單元 5年級-思古幽情話桃園 教材來源 桃園市國小在地化教材 教材時間 分鐘/共節 第節 教學時間 分鐘/共節 教育階段 核心素養 E-A2 具備探索問題的思考能力,並透過體驗與實踐處理日常生活問題。 社會領域 核心素養 社-E-A2 辨別思考個人自我特質及人際關係並關注社會與自然環境的變化及其文化、經濟活動的問題與影響。 能力指標 1-3-4 利用地圖、數據和其它資訊,來描述和解釋地表事象及其空間組織。 1-3-5 說明人口空間分布的差異及人口遷移的原因和結果。 2-3-2 探討臺灣文化的淵源,並欣賞其內涵。 3-3-4 分辨某一組事物之間的關係是屬於「因果」或「互動」。 學習內容 ○-5-1 家鄉族群分布的概況 ○-5-2 居住地區行政區域的演變 ○-5-3 人口空間分布差異的原因及影響 ○-5-4 臺灣產業的發展概況及對環境的影響 ○-5-5 臺灣文化的過去與現在 學習表現 ○-Ⅲ-1學生能認識桃園市族群分布及行政區域的演變。 ○-Ⅲ-2學生能了解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並思考其對居住地區的影響。 ○-Ⅲ-3學生能了解桃園市產業發展優勢及其對環境的影響,並提出具體 改善的方法。 ○-Ⅲ-4學生能了解並說出堂號與宗祠及其功能與價值,並關心文化保存 的方式。 教學資源 教師準備 學生準備 電腦、單槍、教學簡報 學習單、文具用品 5年級在地化教材各節教學主題與重點 第一節 桃園的故事─了解桃園市的歷史發展與人口快速增加的原因。 第二節 桃園的產業發展-認識桃園市產業的發展概況。 第三節 堂號與宗祠-認識堂號與宗祠及其功能與價值。 學習內容 教 學 活 動 流 程 時間 教學評量 學習表現 ○-5-1家鄉族群分布的概況 ○-5-1家鄉族群分布的概況 ○-5-2 居住地區行政區域的演變 ○-5-3 人口空間分布差異的原因及影響 《第一節教學活動》 一、準備活動 1.教師說明本節課程學習目標: (1)能了解桃園市族群分布的概況。 (2)能知道桃園市行政區域的演變。 (3)能了解桃園市人口快速成長的原因。 2.教師請學生拿出課前提問單,並請學生再次快速預習p1.2兩頁內容。 3.教師提問教材內容重點: (1)桃園早期的原住民族為何? (2)清朝來臺開墾的移民以哪些省份為主? (3)北桃園與南桃園各以何種族群為主? 二、發展活動 【活動一、桃園市的族群分布】 1.說說看,你是屬於哪一個族群呢? ※統計班上學生的族群人數,並與教材內容進行比較,是否符合北桃園以閩南人、南桃園以客家人為主的分布。 2.桃澗堡的範圍大約是現今桃園市的哪些區? 3.發下桃澗堡圖及現今桃園市行政區域圖,請各組判斷: 桃澗堡圖左邊與右邊區塊大約各是現今桃園市的哪一區? ※教師引導統整:藉由桃澗堡圖判斷,現在的桃園市在當時有很多地區是屬於臺北和新竹所管轄的。 【活動二、桃園市人口的增加】 1.說說看,桃園市主要的交通建設有哪些? 2.臺灣約70%的人口都往六都集中,其中以遷入桃園市的人數最多。你認為,桃園市吸引人們遷入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教師統整原因可能有: *交通便利 *工商業發達,就業機會多 *房價較低(相較於其它大都市) *社會福利政策(生育補助、育兒津貼、老人免繳健保費等) *其他…… →桃園市人口快速增加,目前已達210萬人。 3.想一想,桃園市人口快速增加,除了前面提到的優勢之外,會不會產生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我們可以怎麼去解決? 三、綜合活動 1.教師歸納總結:桃園市的原住民族主要為「泰雅族」,漢人有「北閩南客」的特色。早期的發展以桃仔園(約今桃園區)及澗仔壢(約今中壢區)為主。經過各時期的演變與進步,現今交通便利、工商業發展迅速及各種社會福利政策推行等,使人口快速增加,升格為直轄市,目前為六都之一。 2.確認學生是否達成本節課程的學習目標。 四、延伸活動-預習下次課程進度 發下p3.4的課前提問單,請學生預習第二節課程內容。 〈第一節教學活動結束〉 5 15 15 3 2 能認真 能認真預習 能積極發表 能積極發表 能積極發表 能參與討論 能積極發表 能認真 能參與討論並發表 能認真聽講 ○-Ⅲ-1學生能認識桃園市族群分布及行政區域的演變。 ○-Ⅲ-1學生能認識桃園市族群分布及行政區域的演變。 ○-Ⅲ-2學生能了解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並思考其對居住地區的影響。 5年級在地化教材各節教學主題與重點 第一節 桃園的故事─了解桃園市的歷史發展與人口快速增加的原因。 第二節 桃園的產業發展-認識桃園市產業的發展概況,。 第三節 堂號與宗祠-認識堂號與宗祠及其功能與價值。 學習內容 教 學 活 動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