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群落的结构优秀教案.doc

发布:2018-10-05约3.87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教材分析 本节属于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与群落中第三节,是之后要学习的群落演替以及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群落的结构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 学生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种群的相关知识,这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学生毕竟有着基础和其它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因此要进行因材施教。从疑问的设置,到问题的回答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再到能力的培养,包括探索创新能力,学习兴趣等,教师要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相应点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学生能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并说明不同群落有不同物种组成的原因。 学生能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学生能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形成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丰富度的概念; 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 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教学难点 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 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教学思路 在引入课题中,通过设问,引导分析池塘中的各种种群,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剖析某池塘中的生物群落,引出群落水平上所研究的问题和群落结构的话题。在教学中,适当结合图片、事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加深对群落结构的了解。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 1、课型 新课。 2、课时 1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一定的区域内,由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就形成了种群,那么由不同的种群又会形成什么呢? (展示池塘图片)图片为某池塘上生活着的多种生物,请观察并讨论: 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 引导:关注池塘中的生物组成及其有序性,讨论池塘中的种群组成(群落结构),具体有多少个种群并不重要。可以从肉食性鱼、植食性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等方面举例。 2.这个池塘中的生物关系如何? 3.假如生活在该池塘中的肉食性动物大量减少,池塘中其他种群的数量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引导:关注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回忆前面学习的内容并回答:群落。 自主地思考、讨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得出问题的答案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内容,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 群落的概念及实例判断 该池塘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构成的群体便是群落。 讲解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从三个要点把握:一定的自然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种群间有直接或间接地关系。 举例:一个池塘中的鱼类是一个种群,还是一个群落? 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及时举例,让学生判断,巩固学生对群落概念的理解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回顾:在种群研究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哪些?(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提问:群落水平上,我们研究的问题又有哪些? 以研究池塘群落为例,引导学生对应归纳出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中各生物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群落的演替等。 回忆 集体回答 群落的物种组成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群落的物种组成。 (多媒体展示我国武夷山森林群落和西伯利亚森林群落两幅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并比较图中两种群落的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归纳:1.两个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 (多媒体展示:西伯利亚梅尔半岛冻原上,只有670种低等植物、139种高等植物、近1000种动物,福建武夷山共有低等植物840种、高等植物2888种,已知动物约5000余种,其中脊椎动物570余种) 问:结合这些信息中的内容,还能找出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归纳:2.两个群落的物种数目不同,进而得出群落丰富度的概念。 提问: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主要特征,你能从物种组成上说出图中我国新疆北部森林和南方森林哪个丰富度更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