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7暑期复旦大学模块课:刘震《印度宗教经典导读》笔记.pdf

发布:2018-09-14约7.44万字共5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印度宗教经典导读——印度文学史 2017 夏 印度文学的范围、意义 1、地域范围: 本土+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英属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及周边岛屿,东南亚(印支 半岛及周边岛屿),中亚。 2、内容: 宗教+世俗文学,史诗、诗歌、戏剧、格言诗、故事、科学散文(注:文学与应用文之 间无严格界限;注疏 commentary 多,可以从中还原出原著「如:龙树《中论》」,有海量的 文献数量,较老的作品多已流失,但从新近作品可大致还原其形态) 3、语言: (大部分)东部印度日耳曼语中的印度伊朗语;(南部)达罗毗荼语;(东北部)扪达语; (北部及东部)藏缅语。以印欧语为主。 4、研究意义: ( 1)印度是中国的邻国,也是大国,对其文化发展历史的研究应当予以重视; (2)自古以来,印度与中国就有很多交流,印度文学对中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具有较 大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讲,研究印度文学也就是研究中国文学本身; (3)新疆、西藏是中印文化交融的重要地区,研究印度文化为我们看待丝绸之路等 供了除了从中国自身出发外的另一个崭新的视角; (4)印度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就是印度文学。 西方印度文学研究史 17~18 世纪:旅行者、传教士学会某种印度语,对印度文学作有些许报道; 1651:荷兰传教士 Abraham Roger 《向隐藏的异端敞开大门》,对婆罗门文学和Bhartrhari 格言(诗)作了一定的报道,后者为 Herder 所用; 18 世纪初:耶稣会教士 Johann Ernst Hanxleden 用欧洲语言写了第一部梵语语法(未出 版); 第一本出版的梵语语法为奥地利传教士 Fra Paolino de St. Bartholomeo 用拉丁语所著; 在 Warren Hastings 的倡导下: Charles Wilkins: 译《薄伽梵歌》(1785),《利益示教》(1787),《摩诃婆罗多》中的“沙恭达罗”插话(1795); 作梵语语法(1808),首次在欧洲用于梵语教学;(注:此人为将印度写本译成西语的第一人)。 William Jones: 创立 Asiatic Society of Bengal (1784),翻译出版伽梨陀娑的《沙恭达罗》(戏剧版 本,受到歌德赞赏,为 Herder 所用)(1789),译《时令之轮》《摩奴法典》(摩奴半人半神, 法典掺杂宗教色彩);(注:此人出梵语与欧洲语言、波斯语有相似性,证明了其与希腊语、 罗马语言有相似性)。 Henry Thomas Colebrooke: 印度文献学和历史学的奠基者,作 A Digest of Hindu Law on Contracts and Successions (1798),撰文介绍吠陀(1805,最重要、最关键),出版 Amarakosa (印度本土 辞典)和 Panini (波你尼语法),收藏大量印度写本。 Alexander Hamilton Friedrich Schlegel (1772~1829,德国诗人,对印度文学有强烈兴趣) August Wilhelm von Schlegel (1767~1845): Friedrich 的兄长,德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印度学家,有 Zndische Bibliothek,1818 年获第一个梵语教授席位,同时标志着德国印度学的诞生,出版关于印度文献的杂志,用拉 丁语编译《薄伽梵歌》。 A.L Chezy Franz Bopp: 有希腊、波斯、拉丁、日耳曼语与梵语语法、词性变位研究(1816),译《摩诃婆罗多》 等的插话(可单独成篇),译《纳罗传》(最重要),编语法、词汇表。 Wilhelm von Humboldt (语言学家) Friedrich Ruckert (诗人):主张用德语翻译梵语诗歌。 *. 至此,吠陀尚未进入欧洲印度学研究的视野;《奥义书》经波斯语转译为拉丁文,叔 本华、梭罗思想受此影响较大。 Friedrich Rosen :译前 1/8 《梨俱吠陀》。 Eugene Burnouf Rudolph Roth:有关吠陀的文学(德国吠陀文学研究的开端)。 F. Max Muller: 编《梨俱吠陀》本集 (1849~1875),加入 S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