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教育教学资料.docx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好,今天的音乐课上老师带来了三幅画面:它们分别是:平静的海面、清晨的日出、茂密的森林,接下来请聆听音乐,你觉得这段音乐描绘的是哪副幅画面呢?
师:这段旋律给我们带来是清新的、宁静的、空灵的感受,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似乎这段音乐和上面的三幅画面的意境都比较吻合的。所以说:同样一段音乐,我们每个人通过聆听,对音乐的想象和理解是不同的。
刚才这段音乐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创作于1888年的管弦乐组曲《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一部作品,曲名叫《晨景》。那么作曲家格里格要为我们描绘怎样的画面呢?今天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寻找答案吧。
在刚才聆听的旋律中,有这样一句乐句是反复出现了几次,它就是《晨景》的音乐主题。请同学们伸出手,一边唱一边画旋律线,感受乐句旋律起伏的特点。同学们记住这主题音乐的旋律了吗?下面让我们边听边结合图形谱,找一找,主题音乐反复出现了几次?其中哪一次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在这段音乐里,主题旋律一共出现了七次。在第五次和第七次出现时,旋律出现了较明显的发展变化。其它几次,旋律基本相似,但在调式和音色上出现了变化,乐曲运用了连续转调仿佛描绘了在幽静的晨曦中,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每一次主题旋律出现时,不仅仅是在调式上有所变化,其实演奏乐器也发生了变化,主要是由这些乐器在交替演奏的。下面请再次聆听第一乐段,请你用模仿演奏乐器的动作来表现每一乐句吧。
师:一开始,长笛奏出了悠扬、宽广的主题,仿佛晨曦微露的东方泛着鱼肚白。双簧管紧随其后,宛如看日出的两个人在黎明等待中的低语。音乐又回到长笛,旋律攀升,仿佛一轮红日从海平面上缓缓升起。双簧管再次回应长笛,就像晨景中的窃窃私语。长笛和双簧管交替演奏,旋律攀升,像缓缓升起的太阳,最后弦乐队的合奏庄重而雄浑,表现出太阳的夺目和温暖。相同旋律的层层推进不断变化,像太阳不断的攀升,仿佛要照亮整个世界。
第一乐段作曲家采用了较平稳舒缓的节奏,在较高的音区,主要运用长笛和双簧管纯净的音色交织并行演奏主题旋律,表现出黎明前幽静的“晨曦微露”的情境。
正当我们感受到音乐的旋律在不断攀升,力度在不断加强的时候,突然音乐变了,请聆听第二乐段。
师:第二乐段主要由弦乐组奏出,双簧管和长笛只是起到了填充的作用。这段旋律在较低的音区,采用了时紧时缓的节奏、时强时弱的力度,仿佛要表现出太阳“喷薄欲出”的情境。
太阳又重现大地,我们熟悉的音乐又会再次响起。请仔细聆听,第三乐段的音乐与第一乐段的音乐有哪些不同?
在第三乐段熟悉的主题旋律出现了四次,同时还加入了圆号模仿号角声,长笛的颤音模仿的鸟鸣声。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再现,两个乐段结尾不同,第三乐段结尾旋律变化不大,较平稳,给我们创设了“晨晖满天”的意境。
接下来我们完整欣赏作品。这首作品描绘了摩洛哥晨曦初上的美丽景色,这首乐曲的第一乐段为田园风的快板。还记得之前我们出示的三幅画面吗?老师为音乐加上了特殊的音效,听听又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首先加上海鼓,再加上鸟笛。这样的效果似乎和画面更加吻合了。
同样一段音乐,当你没有赋予它主题时,我们每个人通过聆听,对音乐的想象和理解是不同的,所以说,音乐是能给人带来无尽的想象的。今天音乐课就上到这,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