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的治疗方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结肠癌的治疗方法
一、化学治疗:
????适用于手术不能切除,术后复发和转移的大肠癌以及作为根治术后的辅助治疗。
1、单一药物化疗:常用的药物有氟脲嘧啶(5-FU),呋喃氟脲嘧啶(FT-207),丝裂霉素(MMC),甲咯莫司丁(Me—CCNU)等。给药途径和方法很多,有静脉点滴,动脉灌注,腹腔或肠腔灌注,也有口服给药或栓剂肛门给药等。目前常用的方法有:5-FU15mg/kg体重,每日一次,连用?5天,然后改为?7.5mg/kg体重,隔日一次,总量?8—10g。或?500mg/日,连用?5天后,休息七天,再用5天;?FT-207口服,剂量为每日800—1000mg,分四次服用,20~40g为一疗程;MMC每次?6~10mg,每周1一?2次,40—60mg为一疗程;Me-CCNU,100~120mg?口服,6~8周重复一次。
2、联合化疗方案:
FMV方案:5—FU500~750mg静脉滴入,MMC4mg静脉注入,VCR(长春新碱)lmg静脉注入,上述方案,每周2次,连用五周为一疗程;
二、免疫治疗:
可以通过增强免疫力和提高机体免疫监视系统的活性,清除残余病灶,特别是配合化疗而达到全身治疗作用。目前常用的有;
1、卡介苗(BCG),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增强机体免疫力;
2、干扰素,可以增加淋巴细胞的细胞毒反应,而且可以增强人体自然杀伤(NK)细胞的活性对肿瘤的清除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3、胸腺素,研究证明,恶性肿瘤病人常伴有T淋巴细胞缺乏,而胸腺素可以增强胸腺依赖性T淋巴细胞的免疫活性;
4、转移因子,可不同程度的提高细胞的免疫功能。
5、白细胞介素一2(IL一2),肿瘤坏死因子(TNF),LAK细胞,多抗甲素,香菇多糖等等,对提高机体免疫力及肿瘤的辅助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三、结肠癌的手术治疗:
? ? 对于早期而又能够切除的大肠癌(三期以内),应力争进行根治性手术。根治手术原则是癌肿和足够的近、远端肠段、有关的肠系膜和淋巴结、以及可能有浸润的周围组织作整块切除;对于部分有远处转移的病人,仍应争取切除原发癌或姑息手术,以解决梗阻、出血、感染、营养等问题;对于病人全身情况极差,不能耐受手术,或有广泛转移的晚期癌肿,则不易手术。
1、术前准备:大肠癌的术前准备十分重要,其目的是清洁肠道,减少肠道内细菌的数量,减少术后感染引起的并发症。术前准备包括口服肠道抗菌药物,泻剂及清洁灌肠等措施。术前口服链霉素1g,每日4次,共2日;或口服新霉素1g,甲硝唑0.2?每日4次,共2日;同时补充维生素K;术前口服甘露醇250ml,每日三次,共2日;或番泻叶代茶饮,共2日。术前一天禁食,注意补充能量和水电平衡,特别注意补钾。术前晚清洁灌肠对预防术后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2、手术方式:大肠癌的手术方式应根据癌肿的部位,病变的程度,是否伴有肠梗阻的情况而决定。病变局限者,应作彻底根治性手术;已有广泛浸润或转移者,只能作姑息性手术,以改善症状,缓解病情;无法切除并伴有肠梗阻的病人,只能考虑作肠吻合或结肠造瘘术,以维持肠道通畅。
(1)右半结肠切除术:适用于盲肠、升结肠、结肠肝曲的癌肿,切除范围包括右侧一半横结肠、结肠肝曲、升结肠、盲肠、长约15-20cm的末端回肠、以及所属肠系膜和淋巴结、切除横结肠所属大网膜、右侧腹膜的脂肪淋巴组织。切除后作回肠与横结肠端端或端侧吻合术。
(2)横结肠切除术:适用于横结肠中段癌,切除范围包括结肠肝曲和脾曲、整个横结肠、以及所属系膜和淋巴结,包括胃结肠韧带及淋巴结。切除后行升结肠与降结肠端端吻合术。
(3)左半结肠切除术:适用于结肠脾曲、降结肠、及降结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癌肿。切除范围包括横结肠的左1/3、结肠脾曲、降结肠、并根据降结肠癌位置的高低,切除部分或全部乙状结肠,以及切除结肠的系膜和淋巴结,切除横结肠所属的胃结肠韧带,然后行结肠间或结肠与直肠端端吻合术。
(4)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根据乙状结肠癌的长短和癌肿所在的部位,采用切除整个乙状结肠和全部降结肠,或切除整个乙状结肠及部分降结肠和部分直肠。总之要切除距癌肿边缘10cm以上的肠管,及所属的肠系膜和淋巴结。然后行结肠直肠吻合术。
(5)直肠癌根治术:
①?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适用于癌肿下缘位于腹膜返折以下,即癌肿距肛缘8cm以下,包括肛管癌。切除范围包括乙状结肠下部(距癌肿上方15cm以上)、全部直肠、肠系膜下动脉及周围淋巴结(乙状结肠系膜内)、肛提肌、坐骨直肠窝内脂肪、肛管和肛门周围5cm直径的皮肤及肛门括约肌,在左下腹壁行乙状结肠造瘘术,形成永久性人工肛门。
②?拉出式直肠癌切除术(Bacort手术):适用于距肛门6cm以上的直肠癌.此手术在会阴部采用保留肛门括约肌和肛提肌,经肛门在齿线上切断肛管括约肌和肛提肌,经肛门在齿线上切断直肠,将乙状结肠近端从肛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