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概要.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 年)概要
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
政府十分重视黄河治理开发工作。通过 60 多年的努力,黄河治理开发保护
与管理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力地促进了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
发展,保障了黄淮海平原的安全。但黄河特殊的河情决定了治黄工作的长
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河流水沙情势的变
化,以及新时期治水思路的转变,现有流域规划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2007 年 6 月,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07]44 号 “《关于开展流域综合规
划修编工作的意见》,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一轮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
作。根据水利部水规计[2007]320 号文批复的《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任务
书》,本次规划修编的主??任务是:根据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针对流域存在的主要水问题,研究制定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
防治水旱灾害的总体部署,研究提出加强流域综合管理的政策措施。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水利部的工作部署,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有关单
位会同流域九省(区),在全面开展现状评价、深入研究论证和充分协调的
基础上,于 2009 年 12 月修编完成了《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
划》”); 2010 年 5 月《规划》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专家审查;2010 年 9 月
水利部将《规划》送交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流域各省(区)人民政府征求意
见;2010 年 11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规划》进
行了评估;2011 年 9 月,环保部与水利部共同召开了《规划》环评篇章专
家论证会;2011 年 12 月,水利部主持召开了流域综合规划修编部际联席会
议,2012 年 12 月《规划》通过了国务院有关部门会签。2013 年 3 月国务
院以国函[2013]34 号文批复了该《规划》。
1
1 流域概况
1.1 自然概况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 4500m
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
河南、山东等 9 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 5464km,
流域面积 79.5 万 km2(包括内流区 4.2 万 km2)。 河口镇为黄河上游,干流
河道长 3472km,流域面积 42.8 万 km2;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为黄河中
游,干流河道长 1206km,流域面积 34.4 万 km2;桃花峪以下至入海口为黄
河下游,干流河道长 786km,流域面积 2.3 万 km2。与其他江河比较,黄河
流域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
黄河多年平均河川天然径流量 534.8 亿 m3,年径流量仅占全国的 2%,
人均水量为全国平均的 23%,水资源相对贫乏,且河川径流年际、年内变
化大,地区分布不均,62%的水量来自兰州断面以上。
黄河是世界上输沙量最大、含沙量最高的河流,多年平均天然输沙量
达 16 亿 t,多年平均天然含沙量 35kg/m3。黄河泥沙来源具有地区分布相对
集中、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的特点,90%的泥沙来自中游河口镇至三
门峡区间,7~10 月份来沙量约占全年来沙量的 90%。中游多沙粗沙区面积
为 7.86 万 km2,仅占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的 17.4%,输沙量占黄河
总沙量的 62.8%,其中粒径大于 0.05mm 的粗泥沙输沙量占全河粗泥沙量的
72.5%。
近 20 年来,由于降雨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黄河来水来沙量、
汛期来水比例、汛期有利于输沙的大流量历时和水量明显减少,黄河水沙
情势发生明显变化。
2
(2)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黄河巨量泥沙来源于世界上水土流失面积最广、侵蚀强度最大的黄土
高原,水土流失面积 45.4 万 km2(占全流域水土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