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ppt

发布:2023-09-06约4.69千字共3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 第一页,共三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基本概念 抗结核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是目前治疗结核病的两大障碍之一,因此,及时发现,减轻和排除不良反应,对确保治疗效果,减轻病人痛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抗结核药物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及特异质反应四种。 第二页,共三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药物引起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称副作用。是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 毒性反应:药物对器官及组织的直接损害或刺激,可因蛋白合成酶系受抑制,也可与宿主原有的遗传缺陷或病理状态有关而引起,如用药剂量过大,时间过久,而引起机体功能失调或组织病理变化,称药物的毒性反应。如EMB对视神经、SM对第八对颅神经的损害。抗结核时联合用药时间相对较长,更易发生毒副反应。 第三页,共三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免疫副作用):个体对药物反应变质的方面不同于常人的反应,且有免疫机制参与者称为药物变态反应。 特异质反应:特异质反应是由个体单基因遗传所决定,表现有少数遗传缺陷的人在特定生物化学(蛋白酶)功能方面的缺损,造成对药物的反应异常。 第四页,共三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如何判断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 直接判断法:即发生不良反应后,停用全部药物,当反应消失后,由一种药物开始应用,数日后无反应发生,再试另一种药物,如有反应,此药则为引起反应发生的药品,待反应消失后,再试另一种药品,如此反复进行,则可鉴别出产生不良反应的药品。 第五页,共三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如何判断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 间接判断法:即停用引起不良反应的可疑药物,如停药后不良反应消失,即可证实该药就是产生不良反应的药品。 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判断法,均属诱发试验。诱发试验的用药剂量从1/5左右开始,无反应时加至1/3-1/2全用,较为稳妥。诱发试验虽能较可靠地确定致敏性药物种类,但具有一定危险,甚至可造成死亡,故应严密慎重地在有应急设备条件下进行。 第六页,共三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如何判断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 除诱发试验外,还有:①皮内划痕试验及皮内注射试验,如青毒素试验。但SM皮内注射试验,其结果与临床是否发生变态反应,以及能否用药,并无绝对平行关系。②斑贴试验,用可疑药物配成1%-10%的水溶液,浸以0.5-1.0×0.5-1.0cm的纱布上,晾干后贴于肩胛间腔的一侧皮肤上,再用纱布封好,在24-48小时有搔痒感觉,即为阳性,该试验安全可靠。但宜用新鲜配制的溶液或软膏为佳。 第七页,共三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防制措施 详细了解相关疾病史及熟悉抗结核药物适应症及禁忌症,并向病人交待用药方法、剂量、时间、次数及注意事项,特别提醒病人服药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处理办法,及时复查。 加强对病人的督导、访视 ①在对病人做好宣教指导用药的情况下,要求病人及家属在开始用药后,及时向医生反馈用药情况和用药后产生的异常不适情况。以便及时作出判断和解释,得到合理处理。 ②严格遵循“项目手册”的要求,落实好乡、村两级医生对病人的访视和督导管理工作,是预防和及时处理不良反应的最佳方法。 第八页,共三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定期复查 在指导病人用药的同时,应要求病人定期复查,尤其是初治强化期和复治、难治病人的用药期间,即使是无明显的异常或不适,也应每月复查一次(体查和实验室检查)。对患有乙肝、丙肝、肝硬化、酗酒者等更应动态观察。 实验室、血常规(白细胞、血小板等),尿常规(蛋白、管理、血C等),肝、肾功能、电解质(钾、钠、氯、钙、镁等)。 在必要时进行X光胸片,CT、心电图、脑电图、B超查等针对性检查。 第九页,共三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发生毒副反应的停药指征 用药后凡出现下列情况者应即刻停药,过敏性休克,流感样症候群、皮疹、紫癜、高热、黄疸、急性尿闭——急性肾功能衰竭,精神障碍等,除轻微的皮疹消退后可以在严密观察下再进行试用药物外,其它反应则不能再试药,以免发生更严重甚至不测的反应。 第十页,共三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有下列情况发生时,应暂时停药:①视力逐渐减退;②眩晕逐渐增强,平衡功能失常,步行蹒跚;③听力逐渐下降;④胃肠反应增强,肝功能SGPT逐渐上升;⑤尿中出现蛋白、管型,红、白细胞;⑥精神、神经症状逐渐增剧;⑦白细胞总数低于3.0以下,血色素血小板数逐渐减少;⑧皮疹逐渐增多;⑨SGPT单项检测,如超出正常标准一倍以上应立即停药,与正常标准一倍以内,可动态观察用药,如SGPT持续上升或出现黄疸则立即停药。以上症状有明显改善或消失可考虑试用,以决定恢复用药与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