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管理专业诊断报告(体例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建设工程管理专业诊断报告
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工程管理专业2016年开始招生,现有在校生达到3个班级共100人,2016年招生为35人,2017年招生65人。目前共有专任教师8名,兼任教师7人。
一、专业存在的必要性和新背景下专业定位和发展思路
中国目前的建筑业正处在传统的粗放式劳动密集型向信息化、工业化、装配式、智能化发展的关键时刻。随着国家提出“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建筑业的发展态势渐趋明朗——走信息化、工业化之路。同时,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出台,建筑业也肯定会走出去,服务于更多的国家市场。
1、建筑信息化(BIM技术)的新背景
为建设创新驱动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要求各地加快创新转型发展。2016年上海市住建委发布了《上海市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推广“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BIM技术推广应用的指导思想、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作为“十三五”时期本市实施BIM技术应用和创新驱动发展的依据。可见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发达地区,已经在十三五期间要将BIM技术落地生根,推广开去。
2、建筑工业化(产业化)的新背景
湖南远大集团、万科集团等大型集团已经在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3天一栋五层楼、15天一栋三十层楼、30天一栋90米大厦等等,已经在一个个的成为现实,建筑工业化已经迫在眉睫。整个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将实现由繁重的手工操作转型为工厂化生产、现场装配,从而大大提高建筑生产率及建筑工程质量。
3、专业定位和发展思路
通过参加各种行业会议、培训、交流会、研讨会等,以及参观新技术发布会、软件发布会等,并且深入学习了相关软件并在企业进行了软件的应用。同时,上海市、广东省在已经出台的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规定至2017年,所有达到一定规模的建设项目,必须应用BIM技术。由此,我们得出了目前行业发展趋势是 建筑信息化(BIM技术)和建筑工业化。通过进入企业和项目基层进行调研。我们发现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定位方面需要调整。企业现在紧缺的是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服务于一线的技术人才,尤其面对各种工艺复杂、难度高的项目,没有信息技术辅助几乎无法完成。为适应建筑企业在新技术方面用人的需求,我们将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为在建筑信息化(BIM技术)基础上的建筑技术人才。我们改变传统教学内容,适应产业变化,早行动、早突破,实现弯道超车。
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看懂图、会测量、能计算、懂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后,我们要结合“施工员、质检员”和“二级建造师”两个层次人员的技术岗位需求,积极探索符合行业新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解,工作任务驱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企合作实现专业目标的准确定位,重建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等方面进行改革;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实现教学方法的改变,让任务驱动、项目教学落到实处,以模块化教学、教学做一体的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将学生的能力分解为若干个模块群,围绕目标,随着任务的逐一完成,学生能力逐步提升、扩大,最终达到专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
二、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和效果
专业社会影响力
专业在校生数为100人,2017年招生65人,比2016年增加了85%,增长趋势明显;2016届无毕业生。2018年计划报名参加技能高考的中职学生人数突破100人,预计2018年招生将实现更大的增长,前景喜人。
专业人才培养与资源建设
(1)人才培养方案执行
总课时:2610
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47:53
公共、专业基础、专业课时比例:29:11:60
A类、B类、C类、D类课时比例:422:1036:720:432=1:2.5:1.7:1
(2)教学资料建设
课程标准数量:10
数字化教学资源数量:10(建立了数字化教学资源,专业课程均能够使用资源平台上的数字化资源)
数字化教学资源使用率:100%
(3)教材建设
建设省级及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数量:0
选用国家规划教材数量:10
数字化教学资源使用率:100%
开发适应性强的校本教材数量:0
专业教学团队
目前共有专兼职教师15名。其中,专任教师数量8人,平均年龄26岁。兼职教师7人,平均年龄36岁。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比例为1.1:1
专业实践教学团队
(1)校内实践教学团队
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00万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万
企业捐赠设备值:35万
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1个
生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