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 - 基本理论.docx
PAGE
1-
浅析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基本理论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拓展视野的重要平台。然而,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也日益凸显。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大学生网民规模已达2.8亿,其中网络失范行为的发生率高达30%以上。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网络失范行为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对他们的学业和未来发展造成严重后果。例如,某高校一名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导致学业荒废,甚至出现心理问题。此类案例在我国高校中屡见不鲜。此外,网络失范行为还可能导致网络安全问题,如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严重危害了网络安全和社会稳定。
为了深入探讨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本文将从基本理论出发,分析网络失范行为的表现形式,并探讨如何预防与应对此类行为,以期为广大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通过对相关文献和案例的梳理,本文旨在为我国高校网络教育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网络失范行为的基本概念
(1)网络失范行为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个体或群体违反网络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及网络文明公约,损害他人权益、破坏网络秩序的行为。这些行为可能表现为网络欺诈、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网络成瘾、网络色情等多种形式。网络失范行为的发生往往与个体的道德素质、法律意识、心理素质等因素密切相关。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失范行为不仅对个人隐私和安全构成威胁,还可能引发社会信任危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2)网络失范行为的特征主要包括:匿名性、虚拟性、隐蔽性、传播迅速、影响广泛等。匿名性使得网络用户可以隐藏真实身份,降低了道德和法律约束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失范行为的发生。虚拟性使得网络失范行为与现实社会行为有所区别,使得一些在现实社会中不敢或不愿实施的行为在网络上得以实施。隐蔽性使得网络失范行为不易被发现和查处,从而增加了行为的隐蔽性和反复性。传播迅速和影响广泛使得网络失范行为一旦发生,往往迅速蔓延,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3)网络失范行为的成因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络环境的特殊性,如信息爆炸、匿名性等,使得网络用户容易产生侥幸心理,从而违反网络道德规范;二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社会竞争压力、家庭环境等,可能导致部分大学生心理失衡,寻求网络空间发泄;三是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如网络监管力度不足、网络犯罪成本较低等,使得网络失范行为难以得到有效遏制;四是教育引导的缺失,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对网络道德、网络法规的宣传教育不足,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的网络行为观念。因此,要有效预防和治理网络失范行为,需要从多方面入手,综合施策。
三、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表现形式及成因
(1)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表现形式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沉迷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导致学业荒废、身心健康受损。其次,网络欺诈行为时有发生,如网络购物诈骗、网络贷款诈骗等,不仅损害了他人的财产权益,也破坏了网络交易的诚信环境。再次,网络暴力现象日益严重,包括网络谩骂、人肉搜索、网络诽谤等,对受害者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此外,网络色情和低俗信息传播也是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表现之一,严重污染了网络环境。
(2)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社会环境因素不容忽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然而,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为网络失范行为提供了土壤。其次,家庭教育缺失是导致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家庭对子女的网络行为缺乏关注和引导,使得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迷失方向。再次,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网络素养方面存在不足。部分高校在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等方面投入不足,导致大学生缺乏正确的网络行为观念。此外,大学生自身因素也不容忽视,如心理素质、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等方面的不足,使得他们在面对网络诱惑时容易迷失自我。
(3)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成因还包括网络平台监管不力、法律法规滞后等因素。网络平台在监管过程中存在漏洞,如对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等行为的处理不够及时有效,使得失范行为得以蔓延。同时,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在应对网络失范行为方面存在滞后性,如网络犯罪的法律界定、网络监管的法律法规等尚不完善,导致网络失范行为难以得到有效遏制。因此,要有效预防和治理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网络平台监管和法律法规建设,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四、网络失范行为的危害及影响
(1)网络失范行为对大学生个人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沉迷于网络会导致学业荒废,据《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报告》显示,约40%的大学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