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鼠和泡泡糖中班教案.docx
小老鼠和泡泡糖中班教案
小老鼠和泡泡糖中班教案1
活动目标:
1.感受长音和短音的变化,体验欢快、诙谐的音乐情绪。
2.初步学习合拍地做老鼠跑、左右看,尝试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表现小老鼠拽泡泡糖。
3.体验韵律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小老鼠手偶
2.《小老鼠和泡泡糖》音乐
3.松紧带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激发活动兴趣
提问:小老鼠偷偷溜出去玩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听故事,了解音乐内容
师用布偶,边表演边讲故事
三、画图谱,理解音乐结构
1.师随音乐画图谱
2.看图谱,理解a段音乐
(1)感受a段音乐的欢快
(2)看图谱,做老鼠跑、左右张望的动作
(3)随a段音乐,合拍地做老鼠跑、左右张望的动作
3.看图谱,理解b段音乐
(1)欣赏b段音乐,感受长音和短音的变化
(2)看图谱,表现小老鼠拽泡泡糖
(3)玩松紧带,体验泡泡糖的弹性和玩泡泡糖的乐趣
(4)随音乐,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表现小老鼠拽泡泡糖
四、随音乐,快乐游戏
1.游戏“小老鼠和泡泡糖”
2.增加“大花猫”角色进行游戏小老鼠和泡泡糖中班教案2
教材分析
中班韵律活动《小老鼠和泡泡糖》选白山东省幼儿园课程指导教师用书主题五“奇妙的动物”(中班上)p175页。该教材中的小老鼠风趣、谈谐的动物形象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活动中通过活泼欢快的AB两段乐曲,形象地表现出小老鼠走、看、拉、跑等各种动作,并通过模仿老鼠偷偷走、拉泡泡糖、被猫追等有趣的内容,让幼儿感受活动的无限乐趣。童谣与节奏的白然融合,同时是幼儿已有经验与新经验的衔接。童语朗朗上口,游戏简单富有趣味性,游戏过程动静交替,非常贴合中班幼儿的年齡特点。
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帮助幼儿在游戏、模仿和创造中体验游戏的乐趣,感受与教师、同伴游戏带来的快乐。《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需要,教师对原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使用,做了以下调整:
1,将目标1调整为:学习随乐曲旋律合拍地做老鼠走、到处张望的!
动作。
2,对音乐进行了剪辑和处理,例如:加入了有趣的“下滑音”音效,为了更好的表现B段小老鼠拉泡泡糖的悄节,将B段音乐适当延长,便于更好地表现音乐。
3,针对中班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听辩音乐的能力,教师通过逐渐增加游戏的要求、增设大花猫的角色及最后小道具的运用,使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越来越高。
教学目标
1,学习随乐曲旋律合拍地做老鼠走、到处张望的动作。
2,尝试运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表现小老鼠拉泡泡糖的情景。
3,体验与同伴游戏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根据乐曲旋律合拍地做老鼠走、张望的动作;尝试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表现小老鼠拉泡泡糖的情景。
教学难点
在较快的乐曲旋律节奏下合拍地做前律动作。
教学策略
《指南》中指出: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尊重幼儿白发的、有个性的艺术表现与创造。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形式,在游戏中,孩子们可以愉快的体验与表现,而体验性与表现性是儿童艺术的特点。通过这次活动也可以较好地体现教学设计不留痕,教学活动游戏化的理念。
1,教师将幼儿平时朗诵的《小老鼠上灯台》的儿歌巧妙改编成有趣的三拍子节奏的童谣,教师带领幼儿边有节奏地说童谣边对小老鼠的动作进行模仿,逐渐过渡到融入音乐并跟者音乐有节奏地表现。童谣与节奏的白然融合,有效帮助幼儿合拍地做动作,使游戏化的氛围非常浓厚。
2,根据童谣的内容设置游戏的悄境,通过游戏,幼儿学习合拍地随乐曲旋律合拍地做老鼠走、到处张望的动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提问、追问、提升的策略,引导幼儿白然地将小老鼠的动作表现出来。
3,活动中教师将游戏贯穿始终,运用游戏化的口吻与幼儿积极互动,使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富有创造性地学习、夸张地表现了小老鼠拉泡泡糖的动作。
4,教师富有感染力地示范及同伴的示范,调动了其他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小老鼠和泡泡糖中班教案3
活动目标
1.能根据乐曲节奏和旋律做小老鼠走路、左右张望及拽泡泡糖的动作。
2.尝试大胆、夸张地表现小老鼠的表情和动作。
3.使幼儿懂得歌曲的诙谐幽默之处。
4.借助图谱、动作、游戏情景理解记忆歌词并学唱歌曲。
活动准备
课件,小老鼠手偶每人一个,泡泡糖一个。
活动重难点
重点:幼儿根据音乐合拍地做小老鼠走、东张西望的动作表演。(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让幼儿根据音乐合拍做小老鼠走对中班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也失去了小老鼠诙谐动物形象的特点,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将活动重点放在能根据音乐合拍做小老鼠停下来东张西望的动作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