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现代服务发展十二五规划.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普陀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升产业能级、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是扩大社会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按照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和普陀区“国际商贸功能重要承载区”的总体功能定位,制定本规划。结合普陀区实际,本规划中的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物流业、专业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文化服务业和旅游业五大行业。
一、“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普陀区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聚焦长风生态商务区、中环商贸商务功能区、桃浦都市产业园和长寿综合服务带等重点地区,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物流业、专业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文化服务业和旅游业等产业发展水平,实现了服务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
(一)主要成绩
图1 2008-2010年普陀区现代服务业区级税收
1、产业业态趋向多元,企业集聚态势凸显
图2 2010年普陀区现代服务业区级税收结构
(1)物流业能级明显提升。2010年,物流业实现增加值8.5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7.7%;完成区级税收1.4亿元,占全区区级税收比重达到3.5%。物流业功能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两大现代服务业功能平台——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陆上货运交易中心建成并投付使用。西北物流园区引进的家乐福、普洛斯、施耐德、上海医药等37个物流项目已建成运营,承载了70%的市内商场、超市配送业务,已经形成了城市配送物流和医药物流的产业特色。物流业高端化发展稳步推进,合作成立了“同济大学中国物流研究和培训中心”,苏宁电器物流基地、神舟数码物流供应链总部等一批优质项目正在推进当中,促使全区现代物流业向着规范化、有序化、标志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2)专业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2010年,专业服务业实现区级税收4.4亿元,占全区区级税收比重达10.9%。“十一五”以来,立足普陀区“大市场、大流通、大配送”的经济特色,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发展日趋专业化,投资与资产管理、专业技术咨询、市场管理、企业管理服务等专业服务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涌现出中一投资、缆信网络、红星美凯龙、腾迈广告等一批年产税500万以上的大型企业。金融服务业发展取得新突破,拥有银行机构(支行级别)15家,证券类金融机构39家和20余家股权投资和管理企业。启动“长风金融港”项目,上海联创等一批境内外知名股权投资和管理企业形成集聚,募集资金达40亿元。广告会展、会计及律师等专业服务业处于初步发展和培育阶段,2010年,会计及律师实现区级税收1000.7万元,共有律师事务所55家;广告会展实现区级税收1729.5万元,共有广告会展企业271家。
专栏3 “长风金融港”项目进展
“长风金融港”项目以长风国际大厦为平台,主要建设长风生态商务区重点发展的三大特色板块之一——以股权投资企业为重点的金融服务板块。2010年3月26日挂牌当日,美投国际、中国资本、上海联创、苏宁投资、维思资本、协丰创投、欣致投资等7家境内外知名基金和企业与长风生态商务区管委会办公室签订了入驻战略合作协议。自挂牌以来,“长风金融港”内已有20余家股权投资和管理企业入驻,募集资金达40亿元。普陀区打造“长风金融港”,将坚持以“错位发展、补充配套”为原则,集中引进股权投资企业、境外私募基金、从事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的基金或企业,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咨询服务机构入驻落户,努力成为上海“一城、一带、一片、一面”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补充,服务于普陀商贸物流功能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建设。
(3)科技服务业发展迅猛。2010年,科技服务业实现区级税收1.7亿元,占全区区级税收的比重达到4.2%。“十一五”期间,普陀区加快建设天地软件园、华大科技园、武宁科技园等一批科技园区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着力增强科技园区发展活力,加快科技企业向园区集聚。设立了区级科技创新项目,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作为政府全力支持的科技项目,民营科技企业总部大厦落成,为普陀区全力打造总部经济提供支撑。目前,全区已集聚44家区域内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获准已建和在建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达7家,共获得40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
(4)文化服务业发展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普陀区文化特色日益鲜明,初步形成苏州河滨水文化产业带和长寿、长风特色文化产业圈布局,并涌现出数字内容、休闲娱乐、文化演艺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数字内容产业快速发展,涌现出晨路等一批在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拥有自主创新产品的的高科技文化企业;文化娱乐业进一步规范发展,成功引进“新新潘晓婷台球俱乐部”旗舰店、米高梅娱乐世界等一批大型娱乐场所;文化演艺业进一步壮大,上海城市舞蹈公司被商务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