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考历史三轮突破练习(核心梳理+思维点拨)第07讲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外交成就 新人教版【更多关注微博@高中学习资料库 】.doc

发布:2016-04-29约4.57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讲义 第07讲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7讲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外交成就 [构建体系] [核心梳理]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共同纲领》,新中国的成立是各项政治制度确立的前提。 (2)政治协商制度 ①初步确立:1949年新政协的召开。 ②正式确立:1954年政协代行人大的职能结束,作为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继续存在。 ③初步发展: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协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④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创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 ②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宪法和法律遭破坏:无政府思潮泛滥,严重践踏人权。 (2)党组织的破坏: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3)政治制度的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3.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1)纠正历史错误:平反冤假错案,这是恢复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举措。 (2)颁布并修订宪法:1982年颁布新宪法,并进行了多次修订。 (3)完善法律体系:颁布各种法律法规,规范政府行为,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4)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村委会、居委会由村民、居民选举产生,大力推进村民、居民民主自治制度建设。 (5)发展多党合作制度:合作方针发展为十六字,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思维点拨]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政治制度必然要体现国家性质,体现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因而实行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反映各族人民共同发展要求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三种制度共同组成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一、新中国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1.两部纲领性文件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①背景:国民党政权被推翻,新中国即将成立。 ②性质:临时宪法。 ③内容: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 ④意义:为建国提供了法律依据,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背景:人民政权得到巩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②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③内容:用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国体与政体。 ④意义: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2.三大政治制度及其中国特色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区别 [构建体系] [核心梳理] 1.“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82年宪法的规定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3.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思维点拨] 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 1.两者性质不同: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不涉及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合法政府,对台湾拥有不容置疑的主权。港澳问题是西方国家强占中国固有领土导致的历史问题,涉及英、葡两国,对中国而言属于恢复行使主权。 2.能否保留军队是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重要区别之一: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只要完成了领土的统一,台湾在国际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地区出现,可以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 全面理解“一国两制”政策的正确性 “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国政府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台湾问题虽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但由于一些国家的干预,祖国统一大业仍未完成。但中国政府历来坚持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在“一国两制”政策的感召下,海峡两岸关系也有了新的发展。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立场是:坚持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1.图解“一国两制”的内涵 2.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原因 (1)前提条件: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力强大。 (2)关键因素:“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法律依据:联合声明以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4)群众基础:港澳人民渴望回归。 [构建体系] [核心梳理] 1.一个政策和宗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 2.两大杰出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形成万隆精神。 3.三个时期和特点 (1)奠基时期(建国初至20世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