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迁西县第一中学高中政治 第七课 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河北省迁西县第一中学高中政治第七课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2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河北省迁西县第一中学高中政治第七课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2
教材分析
河北省迁西县第一中学高中政治第七课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2。本框内容围绕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展开,旨在让学生了解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内涵、特点和意义,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国家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国情下适合的基本政治制度,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和认同,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法治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和运作机制,增强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认识,培养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以及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民族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和特点,包括其基本概念、原则和实施方式;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保障民族平等和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中的作用和意义;
③比较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其他国家民族政策的异同。
2.教学难点,
①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国家统一、民族关系之间的复杂关系;
②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实际操作中的挑战和问题,如民族矛盾、地区发展不平衡等;
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和现实案例,深入探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效果和发展趋势。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互动,深入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理和实际案例。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不同情境下的实施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理解和情感共鸣。
3.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和地图,直观展示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和自治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4.引入案例研究,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不同地区的实施效果,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我国各民族地区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民族地区的发展。
2.提出问题:我国为何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有哪些特点和优势?
3.学生自由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和特点:
①介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义、原则和实施方式;
②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保障民族平等和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中的作用。
用时:3分钟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际案例:
①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为例,介绍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特点;
②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解决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用时:5分钟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其他国家民族政策的比较:
①比较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其他国家民族政策的异同;
②探讨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独特性和优势。
用时:4分钟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小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总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2.案例分析:分析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不同地区的实施效果,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用时:5分钟
3.课堂提问: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有何意义?
②如何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国家统一、民族关系之间的复杂关系?
用时:5分钟
四、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学生提问环节:学生就所学内容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施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理解。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实际操作中的挑战和问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用时:10分钟
五、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结合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提出思考题:如何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用时:5分钟
六、课堂小结(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
2.学生回顾所学,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用时:5分钟
教学过程总计用时:45分钟。
知识点梳理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