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夜间灯光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时空格局.docx
PAGE
1-
从夜间灯光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时空格局
第一章中国夜间灯光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1)中国夜间灯光数据的获取主要依赖于遥感技术,特别是利用地球观测卫星获取的高分辨率影像。这些影像可以捕捉到城市夜间照明的情况,从而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动水平。目前,国际上常用的夜间灯光数据包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DefenseMeteorologicalSatelliteProgram(DMSP)卫星数据以及中国高分系列卫星数据。获取这些数据需要通过官方渠道申请,并遵循相应的数据使用协议。
(2)在获取到夜间灯光数据后,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预处理工作,包括图像校正、辐射定标、大气校正等,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图像校正旨在消除由于地球自转、卫星轨道倾斜等因素引起的图像畸变;辐射定标则是将原始图像数据转换为地面实际辐射亮度;大气校正则用于消除大气对夜间灯光辐射的散射和吸收影响。经过这些预处理步骤,可以得到高质量的夜间灯光数据。
(3)处理夜间灯光数据的关键技术之一是灯光强度的提取和空间分辨率提升。灯光强度的提取通常通过阈值分割或者边缘检测等方法实现,目的是从噪声中提取出有用的灯光信息。而空间分辨率提升则通过插值方法将低分辨率影像转换为高分辨率影像,以便更精细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此外,为了更好地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还需要对夜间灯光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之间可能存在的光照条件差异。
第二章夜间灯光数据揭示的经济发展时空格局
(1)根据夜间灯光数据,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在夜间灯光分布上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这与中国东部地区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率密切相关。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夜间灯光密集区域主要集中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大中型城市,这些城市的夜间灯光强度远高于周边地区。据统计,长三角地区夜间灯光密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
(2)夜间灯光数据还揭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以京津冀地区为例,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夜间灯光分布逐渐向周边地区扩散,如天津、保定等城市夜间灯光强度显著提升。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0年间,京津冀地区夜间灯光密度增长了约30%,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正逐步向周边地区延伸。
(3)夜间灯光数据还揭示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例如,西部地区夜间灯光密度普遍低于东部地区,且差距较大。以西藏自治区为例,其夜间灯光密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0%左右。这一现象可能与西部地区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等因素有关。因此,夜间灯光数据对于揭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三章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1)基于夜间灯光数据对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表明,中国各地区夜间灯光密度增长速度呈现出显著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夜间灯光密度增长速度较快,例如广东省的夜间灯光密度增长率在过去十年中达到了年均7%以上。这一增长趋势与该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对外贸易的活跃密切相关。以深圳为例,夜间灯光密度增长显著,反映出该城市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的巨大进步。
(2)中部地区夜间灯光密度的增长速度虽然低于东部沿海地区,但近年来也呈现出加速态势。中部地区的夜间灯光密度增长率在过去五年中提高了约5个百分点,这得益于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以及区域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例如,河南省的夜间灯光密度增长速度在2015年至2020年间提高了约3%,主要得益于该省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
(3)西部地区夜间灯光密度增长速度相对较慢,但近年来也有显著提升。这主要得益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西部地区夜间灯光密度增长率在过去五年中提高了约2个百分点,反映出区域内部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和对外经济联系的增强。以重庆市为例,夜间灯光密度增长速度在过去十年中提高了约50%,这表明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正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此外,夜间灯光数据的分析还显示出,西部地区夜间灯光分布呈现出向中心城市聚集的趋势,如成都市、西安市等城市夜间灯光密度显著增加,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