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真题专练4地球上的水.doc
真题专练四地球上的水
一、选择题
(2024·山东卷)海洋浮游植物密度的空间分布与海水性质、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远岸海域浮游植物密度受陆地影响较小。如图示意孟加拉湾及其周边区域。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月份中,M区域浮游植物密度最高的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2.与7~8月相比,12月至次年1月N区域海水盐度较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蒸发 B.降水
C.径流 D.洋流
[答案]1.C2.D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M区域位于北印度洋海域,夏季该地盛行西南季风,该海域为离岸风,形成离岸流,底层营养盐类上泛,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浮游生物密度较高,7月为北半球夏季,M区域浮游植物密度最高,C正确;1月、4月、10月该海域上升流不强,营养物质较少,浮游生物密度较小,A、B、D错误。故选C。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N区域纬度位置较低,附近陆地主要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气温和降水季节差异不大,蒸发量季节差异也不大,不是影响盐度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A、B错误;N区域附近岛屿较小,且N海域离陆地较远,径流补给量较小且季节变化不大,C错误;7~8月孟加拉湾沿岸降水多,入海径流量大,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呈顺时针,将孟加拉湾北部盐度较低的海水带到N海域,而12月~次年1月,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呈逆时针,N海域受孟加拉湾北部低盐度海水的影响小,故N海域12月~次年1月盐度较高,D正确。故选D。
(2023·辽宁卷)沿岸水是河水与海水在沿岸混合而成的水体。受盛行风、海岸线形态、入海径流和海水运动等因素影响,渤海南部沿岸水的盐度、运动范围等季节变化较明显。下图为渤海局部海域1月盐度分布图。完成3~5题。
3.图中甲海域低值中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海域结冰少 B.径流汇入多
C.沿岸水蒸发少 D.沿岸水积聚多
4.1月渤海与黄海海水交换的模式是()
A.南进北出 B.北进南出
C.中间进南北出 D.南北进中间出
5.与1月相比,推测7月()
A.甲海域与渤海海峡盐度差变小
B.渤海南部沿岸水范围向东扩大
C.渤海与黄海之间海水交换加强
D.渤海南部沿岸水盐度明显降低
[答案]3.D4.B5.D
[解析]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海域位于黄河入海口南侧,且海域相对封闭,沿岸水在此积累较多,海水盐度较低,D正确;该海域盐度较低,海水结冰较多,A错误;该地不是位于河流入海口,黄河入海口没有形成低值中心,B错误;海水蒸发不是影响近岸海域盐度的主要因素,C错误。故选D。第4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月渤海海峡等盐度线北侧向渤海方向凸起,南侧向黄海方向凸起,说明渤海与黄海海水交换的模式是北侧黄海流向渤海,南侧渤海流向黄海,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5题,7月降水增多,陆地径流补给海域增多,沿岸水的盐度降低,导致甲海域与渤海海峡盐度差变大,A错误,D正确;沿岸水主要受陆地轮廓形状限制,7月与1月差异较小,B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渤海与黄海之间海水交换强弱变化,C错误。故选D。
6.(2023·浙江6月选考)麦兹巴赫湖是典型的冰川堰塞湖。2022年6月,湖泊不断接纳上游冰川融水,并于7月中旬发生溃决。6—7月期间,能反映湖泊冰水沉积物总量变化过程的曲线是()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麦兹巴赫湖在6月不断接纳上游冰川融水,融水量大,将上游的物质带到湖泊不断沉积,导致湖泊的沉积物总量不断增加,故C错误;题意显示7月中旬,湖泊发生溃决,导致湖泊水大量流出,湖泊内的沉积物将迅速流出导致湖泊内的沉积物总量迅速减少,故B正确,A、D错误。故选B。
二、非选择题
7.(2024·新课标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石器时代以后,今洞庭湖地区一直在沉降。先秦汉晋时期,该地区为河网交错、局部有小湖分布的平原地貌景观。东晋、南朝之际,受长江荆江段兴筑堤坝等因素的影响,长江水分两股进入该地区,干扰该地区水系,在该地区迅速形成大湖景观。之后洞庭湖不断扩张,在宋代达历史最深。研究表明,宋代以来,长江含沙量持续增加;洞庭湖洪水特征逐渐由以“春溜满涨”为主转变为以“夏秋连涨”为主。至清代中叶,洪水期洞庭湖面积扩张至历史鼎盛。图1示意先秦汉晋时期该地区水系,图2示意明末清初该地区水系。
(1)据图1,用遗址分布说明与新石器时代相比,汉代该地区河网湖沼广布。
(2)说明荆江堤坝修筑致荆江河床相对堤外不断增高的原因。
(3)简述宋代以来洞庭湖洪水由“春溜满涨”为主逐渐转变为“夏秋连涨”为主的原因。
(4)解释宋代以后洞庭湖在面积扩张的同时深度变浅的原因。
[答案](1)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多,汉代遗址数量少,说明新石器时代更多区域为陆地,更适合人类活动,而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