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教学设计:牛顿定律.docx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深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掌握惯性的概念,能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熟练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理解其表达式的确切含义,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一维运动的动力学问题,包括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和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
-理解牛顿第三定律,能区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能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相关现象。
-了解单位制的基本概念,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学的基本单位,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在运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运用物理规律进行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比、类比等方法,引导学生区分不同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牛顿定律的学习,感受物理学的魅力和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通过了解物理学史,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概念及应用。
-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表达式及应用。
-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单位制的基本概念和国际单位制中力学的基本单位。
2.教学难点
-对牛顿第一定律中惯性和力的概念的准确理解,以及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性、瞬时性和独立性,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应用。
-区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正确运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问题。
-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应用,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单位的习惯。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地讲解牛顿定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2.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加深对牛顿定律的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4.练习法:通过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牛顿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汽车启动、刹车以及急转弯时乘客身体姿态变化的视频,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物体的运动和受力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牛顿定律。
(二)牛顿第一定律(20分钟)
1.历史回顾:介绍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儿等科学家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历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曲折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
-实验装置:两个对接的斜面,让小球从一个斜面的某一高度滚下,观察小球在另一个斜面上滚动的高度。
-操作过程:
-让小球从斜面上某一高度由静止释放,小球会滚上另一个斜面,到达一定高度后静止。
-减小另一个斜面的倾角,小球仍能到达同一高度,但滚动的距离更远。
-当另一个斜面变为水平时,小球将永远运动下去。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小球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的距离越远。如果没有阻力,小球将一直运动下去。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实验器材:小车、木板、棉布、毛巾、斜面
-实验步骤:
-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分别在毛巾、棉布、木板表面上运动,记录小车在不同表面上运动的距离。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速度减小得越慢。
-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